学习时报:为什么*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
笔者经常去基层讲学或调研,也常听到基层的许多*员对*内民主的状况、从严治*的困境以及一些*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及特权问题等,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批评性意见。其实,本文标题中指明的所谓 *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 ,主要指的是放到 桌面 上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少,即在正式的*的组织生活中(包括*的各种会议、*的组织活动、*报*刊、*的络、*内学习培训、*内通信、*员向*组织及*的领导人汇报及反映等*内生活形态),*内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内批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从建*伊始,就认为共产*在本质上是民主的,*员是*的主人,*员是*内生活的主体,因此批评自由是*员在*内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恩格斯晚年曾对*内出现的阻挠言论自由批评自由的做法深为不满,他因此愤然写下一句对共产*有警世之意的名言: 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 毛泽东也曾大力倡导在*内 实行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的原则,并认为这 正是抵抗各种*治灰尘和*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的思想和我们*的肌体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内批评就是*的生命。现在出现*内批评声音越来越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三个原因特别值得重视。第一,一些*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对*内批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他们错误地认为,*内批评多了,不利于*的稳定和团结、不利于*的形象和大局、不利于*内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甚至会给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攻击*的口实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他们就有意无意地限制、控制*内批评。例如,对*员在*报*刊上公开点名批评领导干部设置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规定,从而使得这类批评少而又少;对来自*员的批评(包括公开批评、实名批评)漠然置之、不予回复,采取 冷处理 的做法,从而使得不少*员失去了批评的热情;在*的各种会议上(包括各级*代会上)不创设开展*内批评的条件,如大会发言稿要严格审查、不能有批评领导的内容,小会讨论会上的批评意见不写入大会简报以控制知晓批评的范围,对批评意识强烈的*员尽量 集中 、 平衡 不使其被选为*代表,对错误、失误及有争议的问题由领导率先定性引导、别人再难批评:甚至如邓小平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尖锐指出的: 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 *治背景 、所谓 *治谣言 ,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 。第二,某些*的领导干部囿于自身利益而本能地排斥*内批评。无需讳言,有相当一些领导者是害怕*内批评的。这不仅仅是因为 面子 问题,即批评使得领导者盲目的优越感受损,使得个人感到某种难堪,更是因为担心由于批评可能导致个人利益受损。例如,担心批评会揭露矛盾,影响自己的*绩,从而影响到上级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批评会影响自身形象,降低自己的威信;担心批评会激起民怨,甚至引发连锁反应,从而会冲击自己的权力、地位及种种既得利益。因此,一些领导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打压*内批评,*内因此形成了若干有形无形的批评禁区。例如,对本地本部门领导不能批评,对仍在位的领导的决策失误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搞歌功颂德及个人崇拜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的特权问题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任人唯亲、用人失误不能批评,对领导者在利益问题上涉嫌暗箱操作不能批评,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在查处*内案件上有悖于从严治*要求的做法不能批评,对领导干部不能公开点名批评,等等。这些批评的禁区,虽然绝大多数都没有具体的*内文件规定,但在现实的*内生活中却早已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壁垒。若谁要去触碰这种壁垒,那么一定是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禁区如此之多,*员开展*内批评的空间自然就很狭窄了。第三,*员开展*内批评的权利还难以得到真实有效的保障。胡锦涛同志在 七一 讲话中强调要 保障*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而*员在*内批评自由正是*员主体地位及民主权利的一个基本体现。但从现实来看,由于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特权现象这类封建主义残余在*内生活中还有明显的影响并经常地表现出来,由于保障*员权利的制度机制还很不完善,因此*员开展*内批评往往很难。至少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一是划不清*内*外的界限。从*内民主的理论形态上讲,*员在*内生活的范围里发表的任何批评意见,只要不是无中生有、人身攻击、诽谤谩骂,即使批评意见有错误或与事实有出入,也不得追究*员的纪律责任,相反,还应受到应有的保护。但这一点在现实的*内生活中往往比较模糊,不少时候很难真正做到。二是划不清行动一致与批评自由的界限。列宁的基本观点是: 行动一致,讨论自由和批评自由 这就是我们的定义。只有这样的纪律才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所应有的纪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 行动一致 是*的纪律的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衡量*员是否违纪的准则;二是在 行动一致 的前提下,*员在*内有充分表达自己批评自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内同志认识不尽一致,对 行动一致 还缺乏明晰的、制度化的界定,因此有时在*内还很难做到批评自由。此外,由于 报喜不报忧 的不良风气在*内有着长期的消极影响,由于在*内生活中还缺乏讲真话的氛围,特别是在不少*内生活中一直突出地存在着 讲真话的遭殃,讲假话的吃糖 的不正常现象,这是一个现实的教员,它自然地、必然地引导着相当一部分*员的价值取向,从而反作用于*内生活。在这种氛围下,自然很难有像样的*内批评。这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