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被错杀的太夸张了,微创医疗,潜力堪称恐怖
TUhjnbcbe - 2025/3/4 18:21:00

在昨天的文章中,给大家就微创与小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比,讲真,在笔者看来,微创最核心的能力,便是创新业务子公司的孵化能力。整一大堆子公司容易,但是一大堆子公司基本都能够推上市,且已上市的子公司,几乎都在相应领域干到第一、第二,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目前微创陆续上市的企业,基本都是、年之前孵化的企业,其内部还有大量隐藏的高潜项目,没有被看见,比如在冷冻减脂、能量减脂方面发力的医美;比如在运动医学康复、神经康复以及脊骨康复走在前列的微创康复;再比如专注于OK镜、人工晶体以及人工晶体置换超声乳化的设备的眼科......

微创内部孵化有多家子公司,根据公司自己的话说就是:创业团队过来可以直接拎包入住,集团给予全方面的支持,创始团队有一定股权,但微创要占大头,前期微创花不了多少钱,后期花钱多就引进外部投资者或分拆上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微创的孵化胜率确实很高,除了骨科和起搏器业务来源于收购,其余几乎都是微创自己孵化,且胜率比很多一级明星资本高得多得多。

最大的争议

目前市场对微创最大的担忧无非就是集采,一个冠脉支架确实给很多人造成了心理阴影。

诚然,冠脉集采的运动式降价对于微创而言无疑是暴击,年之前,公司虽然摊子也铺的大,有一大堆企业在做孵化,但好歹还是盈利的,而且盈利是越来越多的,在集采执行前,微创心血管介入凭借其良好的性能(火鹰与雅培做头碰头),实现营收2.64亿美元,利润1.1亿美元。

然而,本来蒸蒸日上的冠脉支架被集采砍掉了93%的价格,使得公司的心血管介入产品在全年仅实现营收1.亿美元,利润.5万美元。

按照公司的说法全年冠脉支架实现全球销售数量万套(市场份额国内提升到45%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算下来每根支架只赚50块钱,这还是在海外市场价格没受集采影响以及球囊等产品的大幅增长背景下实现的(1.亿美元营收中,有万美元来自海外,有万美元来自球囊,当然后两者有部分交集),也就是说,国内的真实盈利水平,实则比50元/根还要惨。

于是,很多人把冠脉支架的集采结果线性外推,认为国内的高值耗材集采时代要全面来临,微创各个业务线都将面临集采压力,盈利遥遥无期,因此,前一秒还把微创捧上天,天天讲亿微创的人,下一秒就把他丢进垃圾桶,市值低惨的时候离高点跌没了83%,堪比冠脉支架降价幅度了。

不过,笔者想说的是,没那么简单。

首先,大家有没有发现,仿制药的全国集采至今已推行数百个品种,但高耗集采嚷嚷这么多年,从国家层面而言,也就只采了冠脉支架和关节植入物这2个产品。至于种植牙等消费医疗集采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嚷嚷这么久,至今都没有扩围到全国层面,并且地方执行也并不顺利。

而且,在冠脉之后的关节集采中,我们不难发现,医保局非常大幅度地修改了关节集采的有关规则,以至于集采完当天,本来跌跌不休好一阵的骨科企业们都纷纷封死涨停。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说白了,核心还是产品属性问题,仿制药标准化高,大家的药物分子都是一样的,所以做出不同品牌的区别并不大,通过了一致性评价就几乎可以断定两样东西是一样的。

所以,对于药企而言,同一款药品想做出差异化,几乎不可能,但器械就不同了,行业内的从业人员非常明白,即便是两个名字完全一样的产品,用到病人身上,最终的差别都可能极大。

医保局很难像药品搞出一致性评价来对器械也进行一致性评价,既然产品无法做到一致,又怎能放在一起比价?医保集采并非乱来,每推进一个产品都需要经历复杂的调研,最终制定一套方案,然后根据每次集采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我们看,就一个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国产替代化也同样较高的冠脉支架集采政策制定都搞了一年,更别提后面还有复杂得多的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髂动脉.....支架。这些想要全部覆盖进集采,又需要多少时间???

并且,在支架进行集采后,相关利益方为了平衡自己的利益,使得球囊的使用量比以前大出一个数量级......凡此种种骚操作笔者就不在这里复述了。

医疗是一个复杂系统,充满了各方的利益博弈,运动式降价就如一拳打在棉花上,很容易被化解。

因此,相比起高耗的集采推进,我们不难发现,医保局现在更迫切的是想推进DRG模式,想通过限定一个总的价格,将医院和厂家的利益捆绑给搞掉,医院层面倒逼个方面效率提升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而我们看,海外有多年医保博弈经验的国家,几乎最终都采用了DRG。

此外,正如之前在乐普文章里讲的,医疗器械对比药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可以进行迭代式升级,老产品进集采了,降价了不打紧,厂家搞出个新的升级版就好了。乐普之前的三代支架被集采暴击后,搞出来的创新器械产品组合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切割球囊就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对于乐普如此,其实微创也如此。

在此,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下,微创子公司主营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的心脉医疗近期在被投资人问道集采时的回答:

“主动脉类产品中,最有可能集采的产品是胸主。公司在该类产品中布局完善,优于竞争对手;

特殊胸主类,公司Castor产品为单一目录,没有竞品。即使进行集采,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国家针对绿通产品也有相关特殊照顾政策;

普通胸主类,公司具备LP和Talos产品,其中,LP产品的销售额占比较为有限。

外周药球类产品中,公司相关产品线布局也较多,集采有利于医院,为后续产品推广打下基础。

公司整体策略为开发创新产品,拓宽全球化市场。”

不论创新能力还是出海,微创都是走在前头的,尤其是出海,通过前文也不难发现,国内凄凄惨惨不打紧,海外市场还是很大很广阔的,国内卖几百块钱的东西,海外卖个几千上万,并不困难。

微创的大招

虽然支架在国内被打残了,但出海速度却加快了,年,公司的药物支架在12个国家获得14项注册,累计共登陆了36个国家。这些被支架打开的渠道,未来不仅仅可以卖支架,还可以卖公司的其他产品。

站在整个集团层面,公司拥有余项全球专利,各个产品总共进入80余国家,2医院。国际业务实现收入4.亿美元,占全年营收54.12%,超越国内,较去年同期提升15.1%(剔除汇率影响),其中南美、EMEA地区(欧洲、中东和非洲总称)以及北美收入较上年分別提升29.9%、16.8%和6.7%。要知道,这可是在疫情背景下实现了,并且公司并非如迈瑞一样的疫情受益企业。

要笔者说,这其实才是整个微创系最强大的资源基本盘。

公司从业务层面孵化了各种不同的细分领域企业,他们的产品各不相同,但售卖的渠道几乎都是一致的,所以,对于微创的经销商而言,其实很幸福,他既可以卖A也可以卖B还可以卖CDEFG.....

如此,即便公司的某款产品过时了或者受到外部冲击,不论站在公司层面还是经销商的角度,抗风险能力都较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些产品与产品间很多都存在关联关系,大概率会产生1+12的效果。

举个例子,公司自己有微创骨科业务,相应的不少关节产品也医院的坑,那么,等公司的骨科机器人上市以后,是不是也可以医院?基于之前产品的信任,机器人的推广就比之前没有任何交道要容易得多,而机器人入院除了卖机器人本身以外,是不是还能拉动公司其他骨科耗材的使用量?

并且公司后面孵化的业务,如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业务,骨科都是里面比较关键的一环。

说到这里笔者又要以小米举例子了,同一个用户到了小米,如果买了小米的手机,就有很大的概率以后会买小米充电宝、小米自拍杆、小米耳机、小米手环等周边配套.....这些产品渠道一致,并且还会产生相互促进销量的效果。

这不过,这种叠加性的效应,在企业各个业务尚属早期时还看不太出来,如果微创再长大一点,这种1+12的协同效果可能就会很明显了,如果对这点抱有怀疑态度的朋友,可以倒回去看看小米生态链,这两者在笔者心中,非常之相似。

最后

在保守的医疗行业中,微创确实属于“新物种”,极少有人能看懂,所以,在之前的股东大会上,其老总有过这样的感慨:“这里只有两个人可以谈得来,能够理解微创,知音很少。”

但如果大家覆盖的行业稍微多一点,眼界开一点,不难发现,似微创这样的物种,广泛存在于互联网圈。

京东、小米、阿里、腾讯.....内部孵化或外延并购再推上市的企业难道还少了么,甚至一个比一个的朋友圈更庞大,为此他们甚至还发明了一个新词——生态。

小米曾经在其官方书籍《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说道,未来企业间的竞争更多属于生态与生态间的竞争,单个的企业将越来越难生存下来。

跳出互联网,传统白电巨头海尔也早就意识到了生态的重要性,很早便开始进行内部孵化,之所以格力现在遭遇瓶颈而海尔还增长强劲,正是因为格力有且仅有自己,有且仅有空调,而海尔却不然,卡萨帝、统帅、雷神、海尔生物........海尔有一大堆儿子不停地帮他打新江山。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错杀的太夸张了,微创医疗,潜力堪称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