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十多岁的张强(化名),平日健壮的他并没啥不舒服的地方,健康管理也并不重视。近日,他却突然感觉胸痛如刀割一般,瞬间已大汗淋漓,唇色苍白,踉踉跄跄地前医院就诊。通过系列问诊、检查后,张强最终被确诊为致命的高风险疾病主动脉夹层。
什么是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一根血管
动脉壁由三层膜构成
分别为内膜、中膜、外膜
当人体长期血压不稳时
血液冲破内膜进入中膜
随着血液进入越来越多夹层逐渐形成
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内膜围成的管腔内流淌,而此时血液是在外膜和内膜形成的新管腔内流动。就像吹气球一样,越来越多的血液流到这个新的“通道”里,但是无法流出。夹层出现后患者会出现急骤的胸背部剧烈疼痛。一旦血管外层破裂,患者会丧失抢救机会。
极为凶险的急症,致死率高
根据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部位分为StanfordA型和B型。A型夹层病变位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自然病死率可达到50%,住院病死率仍高达20%,大多数需行急诊外科手术。而B型夹层病变位于降主动脉,发病时间2周内为急性病变,近年来临床上多采取介入治疗,即腔内修复术。
从影像资料可知,张强的情况属于主动脉夹层中的StanfordA型,且为壁内血肿,夹层的另一种形式,需要外科手术,即置换主动脉,创伤非常大,死亡率依然很高。介入血管科主任王革认为,这类患者我们时有遇到,部分患者有望通过保守治疗,让病情得到控制,甚至由A型转为B型,那样的话就能获得创伤小、预后好的介入治疗,当然在保守过程中病情也可能进展,导致死亡,这需要主管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需要患者对医务人员充分的信任与配合。
“由于主动脉夹层有不同的分型,其中真假腔都有血或存在透壁溃疡的情况时不得不做手术,但我们发现患者近端假腔血是静止的,这给了我们时间,好比带兵打仗的话,我们先把*队隐藏起来,等到‘敌人’少了,我们再主动出击,损伤自然就少了。”王革说。
身披20斤铅衣,用支架封堵破口
保守治疗非常成功:医护人员通过为患者进行降压、止痛等治疗,并让其卧床制动几天,血管内的血流灌注力量有所减缓,这意味着患者风险下降了不少,介入血管科成功为患者控制住了病情,再次CT检查显示壁内血肿大部分吸收(由A型转为B型),但主动脉远端破裂口仍在扩大。
紧接着,王革带领团队为患者施行介入手术进行腔内修补。术前,他们必须先穿上重达20多斤重的铅衣。暴露在强如次X光片的辐射下进行介入手术,这就像将士上战场前必须披上自己的铠甲。
手术前
手术后
局部麻醉下,王革极为谨慎小心地为他在腹主动脉夹层破裂口处放置大血管覆膜支架,封闭远端多个破裂口。支架释放后造影查看支架贴壁情况和内漏情况,确保支架形态和位置满意,造影显示远端真腔显影良好、内脏动脉显影良好,介入手术顺利完成。避免了创伤极大的外科手术,同时也避免了胸主动脉支架植入,减少对主动脉损伤,也降低了费用。医院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技术水平又踏上了新的台阶。
术后CT检查真腔开放良好、假腔内无血流、血肿继续减少,患者很快就恢复,满意出院,并对医护团队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主动脉弓血肿吸收,A型转化为B型
预防:监测和控制血压是关键
由于主动脉连接全身主要器官,因此一旦发生主动脉夹层,就会对其周边器官造成严重威胁。夹层破入胸、腹腔可引起胸腹腔积血,累及脑血管或心脏血管会导致脑梗塞或心肌梗塞,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引起急性腹痛,累及肾动脉可引起血尿、急性肾衰竭,累及下肢动脉可引起下肢缺血或截肢。
“主动脉夹层是较常见也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们曾一个月接诊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王革介绍说,其发病因素主要受高血压影响,高发人群为50岁左右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的临床经典表现为急性起病,突发剧烈疼痛,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通常表现为胸背疼痛,放射性腹部疼痛,大汗淋漓,下肢缺血等。
专家简介
王革
惠州市名医。中国医师协会急诊介入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从事介入诊疗工作20多年,曾工作医院医院,惠州放射介入开拓者之一,多项介入诊疗技术填补惠州地区医学空白,技术水平惠州领先,并获得广东省卫生厅综合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三、四级手术准入资格,、年度岭南名医。擅长主动脉疾病及下肢动静脉疾病腔内治疗、肝癌精准栓塞治疗和消化道梗阻性疾病介入治疗等。曾获惠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论文三等奖一项,发表SCI1篇(1.分)。专业方向为肿瘤和外周血管性疾病介入治疗。
审稿
冯旭晖、王革
文
郑海燕
图片|介入血管科、网络
编辑|郑海燕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