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罪臣之女到皇后
冯太后(?—年),名字不详,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冀州区)人。她出身名门,爷爷冯弘是十六国之一北燕的末代皇帝。北魏兵伐北燕,冯弘逃奔高丽,他的儿子冯朗(冯太后的父亲)、冯邈没有随父逃亡,而是投降了北魏,北燕于是灭亡。冯朗得到了北魏的优待,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封西郡公。电视剧《凤求凰》中的冯太后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当冯氏还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姑娘时,冯朗却不知何故,突然罹难被诛。冯氏作为罪臣之女,受到株连,被没入皇宫,充当宫婢。或许是命运之神的眷顾,她的姑母,也就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在宫中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冯氏入宫后得到了姑母的庇护,没有像无根基、无背景的普通宫女那样遭受欺侮。她在服侍皇子公主们的间隙,还粗读文史,见识大有长进。兴安元年(年),12岁的豆蔻少女冯氏迎来了她人生中真正的“贵人”。13岁的文成帝拓跋浚选她为贵人。4年后,她亲手铸成金人,符合了北魏皇室立后的“故事”,因而被立为皇后,从此实现了从罪臣之女到皇后的华丽逆袭。电视剧《凤求凰》中的冯太后剪除权臣,临朝听*
文成帝在位时,正是北魏逐渐由战争体制向和平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当时,北魏虽统一了*河流域,但因长期战乱,大部分地区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许多流民不得不投靠大族豪强,沦为荫附户,遭受残酷剥削。国家领有民户锐减,也导致财*收入匮乏。面对危局,文成帝陆续采取了诸如派多批官员巡视州郡,核查地方垦田、徭赋、吏治和刑法,惩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等措施。这些措施虽有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危局未有根本好转。有一定治国才干的文成帝,或许自认为是医国圣手,奈何天不假寿,正当他雄心勃勃地欲大展才干时,不幸染疾,于和平六年(年)五月十一日不治辞世,年仅25岁。冯氏感于夫妻情深,痛不欲生,在焚烧文成帝生前衣物时,她哭喊着纵身跳入火堆,意欲殉夫。幸赖左右随侍救援及时,才保住了性命。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文成帝长子拓跋弘即位,即献文帝。拓跋弘不是冯皇后的儿子,而是文成帝与李氏所生。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后,文成帝遵循“子贵母死”的传统,将李氏赐死,所以拓跋弘自幼是由冯氏抚养。电视剧《北魏冯太后》中的冯家女儿冯妙媛/冯妙莲(李依晓饰)太后年轻,皇帝年幼,车骑大将*乙浑遂有不轨之心。他大权独揽,短短40多天内,逼太后、皇帝将自己由车骑大将*升为太尉、录尚书事,后又升任丞相;他在朝廷中大肆安插*羽,矫诏诛杀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异己。中枢即将面临一场争权的狂风骤雨。经过10多年宫廷权争的“千锤百炼”,冯太后更加果敢干练、敏锐机智,她早就对乙浑觊觎皇位的野心洞若观火,她与亲信大臣密定大计,以谋反罪名,突袭并诛杀乙浑,然后宣布临朝听*。还*献文,母子构隙
皇兴元年(年)八月,献文帝妃李氏诞下一男婴,取名拓跋宏(即后来的孝文帝)。皇兴三年八月,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按照北魏传统,“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李氏被“循例”赐死后,冯太后亲自抚育这个小太子,并宣称还*于献文帝。电视剧《凤求凰》中的幼年孝文帝拓跋宏“幼而神武,聪睿机悟”的献文帝亲*后,不甘做傀儡,受冯太后及其*羽的掣肘,逐渐以自己的心腹取代冯太后的*羽。冯太后对献文帝的所作所为虽感不满,但隐忍下来,没有立即发难。皇兴四年(年),献文帝以“淫乱后宫”的罪名诛杀冯太后的男宠李弈等人,并进一步排斥冯氏*羽。冯太后忍无可忍,逼献文帝禅位。素来喜好道教、佛教,“雅薄时务”的献文帝索性撂挑子,欲禅位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在冯太后和群臣反对下,才传位给太子拓跋宏,自为太上皇帝,时年仅18岁。电视剧《北魏冯太后》截图,冯太后和男宠献文帝虽禅位,但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不但未消除,反而因权争不断激化。多次冲突后,承明元年(年)六月,献文帝暴毙。宫廷内外流言四起,都说是冯太后杀了献文帝。献文帝死后,冯氏称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控制权柄。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年)九月,冯氏病逝。电视剧《北魏冯太后》截图,献文帝锐意改革、推行汉化
冯太后重新掌权后,北魏的统治依然不容乐观:豪强大族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官吏贪赃枉法,水旱蝗灾连年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冯太后力主改革,以拯救统治危机,其中就有均田制(年下诏推行)、三长制、新租调制(年下诏推行)、俸禄制(年下诏推行)等。除上述改制措施外,冯太后还效法汉魏晋时期的汉族*权统治者,尊崇孔子,重视儒教。她下诏祭祀孔庙,封孔子后裔为崇圣大夫;在地方设立乡学,每郡学校置博士、助教,招纳学生入学受业。她还下诏废止了鲜卑族的若干原始巫术,严禁鲜卑同姓通婚的婚俗等。这都视为孝文帝后来推行更为彻底的汉化改革的先声。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或因此原因,她去世后,孝文帝亲*,并没有对她进行清算,而是沿着冯太后的足迹,推动拓跋鲜卑的彻底汉化进程。参考文献: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