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说到西汉王朝在#汉宣帝#的励精图治之下,严惩贪官污吏,任用了许多廉*自律的官员,很快就恢复了元气:经济复苏、*治清明、外交和顺,其繁盛程度堪称西汉之最。
一个王朝,一个家族,从贫到兴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积淀,而由兴到贫却只要几年的堕落。
汉宣帝之后的西汉王朝,形势持续落败,终于,这个风雨中屹立年的西汉王朝在公元8年轰然坍塌,若要问这一切归咎于谁?非孝元皇后王*君莫属!
孝元皇后王*君,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后之一,更让人惊叹的是:她八十四年的人生,竟享有六十多年的*治管理权,这是绝大多数女性可望而不可及的。
打开王*君的人生画卷,我们看到的只有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1在家从父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每一个人名人背后,都有段不凡的故事:
华胥因为踩了神的足迹,生下人文始祖伏羲氏;
刘邦母亲在给丈夫送饭途中意外昏倒,梦见蛟龙盘腹后生下西汉开国太祖刘邦;
……
像这种充满神意的暗示,王*君母亲也有:怀王*君时,她曾梦到圆月入怀,只是王父王母没有当回事儿。
时光转瞬即逝,王*君已成长成一个端庄大方、聪慧贤良的少女,如她这般的女子可都是婆母心中的贤媳,不愁嫁的。
但稀奇的是,王*君的头两段婚姻都因“克夫”而终:
豆蔻年华的王*君曾许给一户普通人家,只是还未过门,夫婿就亡死;
后来王*君被东平王瞧上,要纳回家做妾,结果东平王也不幸亡故;
王*君若顶着“克夫”之名,只怕是很难嫁了。
古人信命,相信能够通过算生辰八字找到命运的转点,能够逆天改命。
王父王母便拿着王*君的生辰八字去找相师,相师听说胎梦后,才恍然道:“难怪难怪,这是富贵之相,你女儿日后必将荣登富贵,寻常人家是承不住的!”
这一番话让王父醍醐灌顶:他要把女儿送进宫里,若是所言应验,真的当上了什么宫妃,往后的日子还能差到哪去?
对于父母的安排,王*君虽然不喜欢,但“在家从父”,封建的女子礼教让王*君无法拒绝,最后以家人子身份进了宫。
2出嫁从夫——开挂的人生跨进皇宫的大门,命运之轮开始逆转,王*君从“克夫之命”摇身一变成了“后宫锦鲤”。
彼时,宣帝尚在世,只是还惦着许皇后,无心宫闱;太子刘奭更是一心钟爱于司马良娣,不看他人一眼。
要是这情形,那包括王*君在内的后宫三千佳丽的后半生就很好猜了:不是等着遣返出宫,就是在宫中静静等着自己容颜老去,埋身*土。无论哪种,都一样凄惨。
上天真是眷顾王*君,一年后,司马良娣离世,刘奭伤心不已。宣帝心中不忍爱子如此神伤,便让邛成太后为刘奭选了几个女子,被选中的女子中就有王*君。
刘奭为了不拂了宣帝的好意,只好随意指了一个,好巧不巧,就指到当天离刘奭最近的、衣服颜色比较特别的王*君,王*君是以得到了一次侍寝的机会。
就这一次,王*君竟然怀上了皇长孙,一夜之间成了东宫最有身份的人。
刘奭无感,但宣帝高兴,亲自为所生皇孙取名刘骜,幼年刘骜聪慧好学又伶俐,宣帝常带在身边。
三年后,宣帝与世长辞,太子刘奭继位,史称“汉元帝”,母凭子贵,王*君被封皇后。
多少人在后宫挣扎一辈子都见不了皇上皇子一面,王*君这一路开挂的际遇堪称是宫斗剧中的bug!
3出嫁从夫——后宫薄情名,利,王*君都拥有了,却独独缺了爱情,元帝登基后依旧对王*君冷淡如水。
“在家从夫”,一向不争的王*君对元帝的冷淡只有伤心罢了,便把一切投注在孩子身上:
起初的刘骜的确优秀过人:爱读经书、喜欢文辞、宽博谨慎。
但故事发展不尽人意,后来的刘骜变了,也许是王*君过度的宠溺和掌控让逐渐叛逆的刘骜感到不适,他开始变得贪恋女色、冷漠自我,连在弟弟的葬礼上都掉不下一滴泪,惹得元帝非常不喜。
一个三口之家,妻子孩子都不是自己理想的样子,元帝只有寄情他人。
有个傅姓小女官,生的容貌美颜又颇为伶俐,元帝很是喜欢,司马良娣之后,她可以说是元帝最爱的一个人,任谁都想携心爱之人同看云起之时,何况元帝?
只是后位已有王*君,她的确是安分的找不出一丝错处,为了补偿傅氏,元帝专门为后宫设立昭仪位,仅次于皇后,又高于婕妤,自元帝开始,这个位次一直延用了近千年。
元帝不仅爱傅氏,甚至偏爱他们孩子刘康,甚至有了废太子的想法,亏是大臣史丹求情,元帝才没有这样做。
再看王*君,即使是众妃之首,却连自己的丈夫都见不了几面,耳边不时还传来丈夫宿寝她宫的消息,杀人诛心哪!
这让人想起来《甄嬛传》中敬妃见甄嬛,有几句台词,道尽后宫失宠女子的心酸落寞:
我宫里共有三百二十六块砖石,可这每一块,我都抚摸过无数遍了,其中还有三十一块,已经出现了细碎的裂纹。
不同的是,王*君从未受过宠,只是运气好了一点罢了。
4夫死从子——母仪天下公元前33年,元帝病逝,刘骜继承皇位,是为“汉成帝”,从此开始了声色犬马的皇帝生涯,王*君被尊“皇太后”。
对成帝来说,元帝生前不爱自己,王*君却是有精心照顾自己长大,所以为了哄王*君开心,成帝一上位开始大肆封赏王氏外戚,不由分说就把大舅舅王凤封为司马大将*,甚至有“一日之内封了王家五位舅舅为侯”之说。
还有那早死的舅舅王曼,因为看到王*君为怜悯王曼落泪,成帝就把王曼之子王莽提为*门郎,开始了王莽的*治生涯。
《资治通鉴》记载:“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居势官,满朝廷。”
这场面实在不输霍光时期,说句难听的,如此一来,西汉江山有一半已经是王家的了。
成帝这几波操作惊呆了朝中大臣,西汉只有功臣可以封侯,他们王家人都是些攀比争奢之徒,凭什么?
凭的就是王*君皇太后的身份!
成帝眼看事情可以由着母后、舅舅们接管,就开始认认真真的纵情声色,迷恋酒色,其荒淫无道程度,堪称昏君中的佼佼者!
那些年都是王*君领着王家人打理*权,王*君本人倒是对*事很是严谨上心,奈何王家人是一群猪队友!
王家那群蝇营狗苟之辈,有了王*君在背后撑腰之后,把王法都不放在眼里了,开始利用权势修建豪宅,甚至破坏皇家风水凿开长安城城墙引河水为自己所用……
王家人在刘氏江山胡作非为,这一切王*君都看不见嘛?还是因为偏心蒙住了双眼?
公元前16年五月,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封地在南阳郡新野的都乡(今河南新野县境内),食邑户。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身兼数职,进入了朝廷*权的核心。年仅30岁的王莽,这时已跃居几个叔叔之上,成了很有权力地位的重臣了。
这对母子的操作就已经很离谱了,没想到还有更离谱的!
赵氏姐妹入宫后,迷得成帝开始痴迷春药,为此成帝废掉许皇后、冷落班婕妤,甚至为了取乐她们亲手掐死了许美人的孩子,导致自己一个孩子都没有留下来,甚至听信她们的谗言,立刘康(傅昭仪所生)的孩子刘欣为储君。
据《赵飞燕别传》:“帝日服一粒,颇能幸昭仪。一夕,在大庆殿,昭仪醉,连进十粒,是夜绛帐中拥昭仪,帝笑声吃吃不止。及中夜,帝昏昏,却不可将。抵明,帝起御衣,阴精流输不禁。有顷绝倒,寰衣视帝,余精出源,沾污被内,须臾帝崩。”
一代君王,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这一切,在我看来,王*君都是有责任的。
为母,她不该任凭称帝放纵而不加以管束;为后,她不该僭越*事,担了成帝身为君王该承担的责任,慈母多败儿……
汉成帝昏庸无能,又“湛于酒色”,便靠母舅来支撑家业,外戚的势力岂能不借机恶性膨胀起来?所以,在西汉晚期的*治舞台上,王氏家族能够粉墨登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5子死从娘家人——偏袒王氏外戚公元前七年,汉成帝在宫中暴死,刘欣即位,史称汉哀帝,王*君理所当然当上了太皇太后。
哀帝是堂堂正正的刘家人,与当年的宣帝一样,看到王氏外戚揽*,他非常不舒服,一心只想要排挤他们,以正皇权。
看到这里,大家或许会以为汉哀帝是根正苗红的好皇帝,其实历史上汉哀帝的荒唐程度比之汉成帝更离谱,他就是历史上那位不爱江山,不爱美女,却独爱一个美男,还要以江山为聘来迎娶男宠的断袖皇帝,下面我们就来见证一下恨铁不成钢的哀帝的“神操作”:
哀帝打压王氏外戚初期,王*君感到不安,便装作依依不舍之状要大司马王莽“乞骸骨”回家,哀帝心软了没有同意,还让王莽又复行视事……这操作真是匪夷所思!!!
后来哀帝终于狠下心来,打压王氏外戚颇有成效,好不容易把王莽放逐,却因王*君时常念叨自己“年事已高”云云,竟然将王莽与平阿侯王仁召还京师,侍奉王*君……
哀帝这一波操作真的让人很难相信他是真的刘家人,确定不是王家人请来的逗比吗?
真是恨铁不成钢,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亡。
6子死从娘家人——江山易主哀帝去了,因为没有孩子,刘氏的江山就真的落入到王家人手中。
王*君迅速部署王氏子弟控制中枢,召王莽入宫,从董贤手中夺取兵权,扶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是为“汉平帝”,王*君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
说什么新帝年幼,王*君便开始临朝称制,还让大司马王莽秉持朝*。
公元5年,平帝薨。平帝还那么小,也没有自己的孩子,王*君又扶持着年幼的孺子婴继位,同样支持王莽担任大司马,可朝中众臣忽然转口同求:希望王莽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故事。
权力到人的手中久了,就会心生贪婪,王*君和王莽都一样,但王*君比王莽更有良知。
王*君自诩是刘家媳妇,这江山到底是刘氏的,王氏终究只是外戚,怎么可以越权?
很快,王莽以摄*王自居,民间不断传出各种祥瑞之兆,王莽野心膨胀,企图代孺子婴登基为帝,王*君怒骂王莽是蛇蝎之辈!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已经不是王*君能够掌控得了的: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派安阳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玺,王*君破口大骂王莽是忘恩负义之徒,拒绝上交玉玺,还将传国玉玺还砸碎了一角。
王莽废帝登基后,王*君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毁了元帝庙,改为“文母篹食堂”,因为王*君还在世,不便称庙,便称为长寿宫。
王莽还将汉朝制度都改了,汉朝本来穿黑貂衣,王莽就改为穿*貂,又将汉正朔伏腊日也改去。
王*君晚年忏悔自己的对大汉的罪责,依旧命令自己的官属承袭汉制穿黑貂衣,并且在汉朝的正腊日时独自与左右一起相对酒食。
公元13年,王*君逝世,年八十四岁,与汉元帝刘奭合葬渭陵,王莽诏扬雄作诔文。
小结历经年的西汉江山易主,王*君无疑成为众矢之的。
在文史君看来,诱导西汉破灭的根本原因就是王*君的不作为,家事也好、国事也罢,她都是亦步亦趋的:
年少婚姻不幸,被父亲送进宫,王*君本可以挣扎说不,但她没有;
被封皇后受元帝冷淡,她本可以努力为自己争取宠爱,但她没有;
成帝性子大变,荒淫无道,一个孩子都没有留下来,她本可以责罚严控,但她没有;
哀帝、平帝期间,她本该放还*权,削减王氏外戚势力,但她没有;
意识到王莽要篡汉,王*君也只是怒骂几句、摔了玉玺,可曾挣扎过?还是没有!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些纲常伦理,王*君自认为做的很好,却在国家大局面前失了公正之心。
六十多年的掌*生涯,她为王氏家族奉献太多,却忘了这本是刘家的江山,西汉破灭的罪魁祸首不是她还能是谁呢?
作者:锤子,资料来源《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本文首发戏说文史(ID:bsktxsws),转载请标明来源。
本文有文学润色成分在,权当看个热闹,不喜勿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