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女性要想知道她今年多少岁,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她的身份证,通过看身份证上面的数字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个女孩的年龄,可以说是相当的方便,可是在没有身份证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判断女性的年龄的呢?这就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才华了,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女人,古人都作有相对应的词汇对其进行表达,这些对不同年龄女孩的称谓可能你不知道,名字超好听。
一、金钗之年
在古代,虽然没有比较先进的像身份证的那种身份验证卡,如果要判断一个女孩的确切年龄可能会有点困难,但是通过一些称谓以及现场样貌还是可以大致判断其年龄的,比如说金钗之年。
一般女孩长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就可以称为金钗之年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叫法,是因为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一般都会佩戴钗,鉴于此,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称为金钗之年。
古代女孩出嫁一般都比较早,不像现在要成年以后,一般女孩长到十五岁以后就可以嫁人了,不过要是想出嫁的话还得先找好婆家。后来,世人便把十二岁的女孩称为金钗之年。
二、豆蔻年华
有小孩的都知道,孩子在生长过程中,每个年龄段的样貌都不一样,虽然看起来还是有点相似,但多少都是有点不同的。在古代,女孩子长到了十三四岁以后,为了便于鉴别,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年龄段的女孩称为豆蔻年华。
豆蔻是一种草本植物,秋季结果,古人作诗时常用其来比喻少女,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中就这样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可见人们对其喜爱程度。
豆蔻开花的时候是非常的好看的,花身洁白如玉,花尖含羞微粉,让人看了心旷神怡,难怪古人用它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在加上“年华”二字,很容易就可以招人喜欢。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出古时候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大多应该也是白白嫩嫩,亭亭玉立的吧。
三、及笄之年
在古代,几乎是每长到一个阶段年龄,女孩子都会佩戴一些特别的饰物来表明自己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像前面说的金钗之年便是如此。那么及笄之年又是什么意思呢?笄指的是簪子,古代人用来束发的。及笄的意思就是指女孩已经到了可以用簪子束发的年纪了。
及笄之年在古时候一般是指十五岁的女孩,一般到了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会把头发盘起来,然后用簪子束好,这样即代表自己已经成年。
在古代,及笄之年也指女孩子的出嫁年龄,这些在一些古籍中都有相关记载,如《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
四、碧玉年华
不得不说,对于风华正茂的甜美少女,古人用于描绘他们的词汇就算到了今天依然不过时,比如说碧玉年华。碧玉年华在古代一般指十六岁的女孩,这个年纪的女孩基本上都可以出嫁了。
碧玉年华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玉群的《醉后赠冯姬》,诗中这样写道:“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处分碧玉年。”可见当时十六岁的女孩是何其的美貌了。
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女孩还有一个称谓,那就是破瓜之年。破瓜有两种语意,第一种指的是女孩子首次破身、破处的意思,和年龄无关;第二种则和文字本身有关。在隶书中,瓜字拆成两个八字,二八相乘就是一十六,于是古人便把年纪十六岁的女孩称为破瓜之年。
五、桃李年华
都说女大十八变,女孩爱美,出淤泥而不染,洁白如玉,亭亭玉立,因此,爱美的女孩总是招人喜欢。桃李年华在古代一般是指二十岁的女孩,所谓桃李,即指代青春年少的意思。
对于桃李年华的描述,明徐谓在《又启严公》中这样写道:“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这里的桃李指的是青春年少的意思,后来世人便逐渐用它来指代二十岁的女孩。
六、花信年华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元夕后连阴》中这样写道:“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霜”。花信指的是花儿开放的时期,在古代,人们把把二十四岁的女孩称为花信年华,寓意处在这个年纪的女孩风华正茂、正处花开艳美的时期。
二十四岁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年纪,只要女孩保养得好,基本上都能做到让人驻足观望的程度。
通过古人对女性的各个年龄段的称谓,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年龄的表达还是很有办法的,虽然说有时候无法接触到对方的父母,不知道对方的年龄,但是通过观察对方的容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词汇,从而也就更容易地判断出对方的大致年龄。
影子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