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书籍感悟金陵十三钗
TUhjnbcbe - 2021/4/2 12:25:00
北京那家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bdfyy/
浅析《金陵十三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严歌苓在国内为“3S委员会”工作,在研究三个美国记者在中国战争年代帮助延安红*的资料过程中,她注意到“3S”之一的埃德加-斯诺在他的书中曾提到《魏特琳日记》。去美国之后,她每年都参加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在旧金山、芝加哥很多人都在捐钱印刷《魏特琳日记》这本书,书中那段关于妓女站出来换下女学生被日*带走的文字就这样呈现在她面前,这督促她希望可以再现历史,再现当时的场景。严歌苓父亲的姨夫的《陷京三月记》给严歌苓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张纯如的帮助下,加之中国大陆丰富的人生经历,终于使严歌苓下定决心写《金陵十三钗》。

在《扶桑》中,严歌苓以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扶桑作为文中的主角,而在《金陵十三钗》中,少女孟书娟,则成了严歌苓情感的寄托者。不同于扶桑所具有的成年女性的温柔与隐忍,孟书娟更多的则是一种少女独有的叛逆和对时事的懵懂无知。她就像一朵鲜活的玫瑰花,烂漫单纯却又浑身是刺。作为一个小小的少女,对于拆散她家庭幸福的“赵玉墨”们,她也只会故作成熟的骂她们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以此维护自家已然破碎的幸福,教唆同学们去欺负那些妓女,像所有的少女一样,孟书娟也和她的好朋友拌嘴、冷战。年轻人所独有的好胜心使得她在面对借助好友父亲力量逃出南京还是保留自己尊严的情况下选择了后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意气用事呢?

但就是这样一个带着孩子气又在缓慢成长的少女,却被严歌苓置于那场罄竹难书的大屠杀中,更能体现严歌苓的深意:孟书娟所代表的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而在日本人的蹂躏下,未来却很有可能会被提前画上句号。这也暗示着中华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期。妓女与孟书娟最后的身份互换不只是人性的救赎,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救赎,妓女牺牲自己换取女学生的安全,正如多少前赴后继的志士一样为抗战胜利而抛头颅、撒热血!孟书娟等人的成功逃出也象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磐涅,只有这些孟书娟存在,中国才能不会被亡国,中华民族才不会被亡族!他们是中国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因此,故事的推进全部用孟书娟这一内聚焦视角来讲述。只讲述孟书娟的亲眼所见,因此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故事发生于年的南京大屠杀,伴随着日本人侵占南京坦克的推进,主人公书娟在南京沦陷的这个清晨迎来了她的第一次初潮。孟书娟的女性意识从此觉醒,但是对于整个时代的觉醒,“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她才会从书中觉醒”。书娟对于战争的认识来源于最直观的两个方面,一是听,二是看。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人的器官的潜能被无限地放大,任何行为都会在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亲眼目睹被藏在圣经工厂三位*人的惨死。只有十三四岁的小兵王浦生,被日本兵在他已经溃烂的腹腔用刀一刺再刺。他们的残忍,从来没有极限。为她们做饭的厨子阿顾,仅仅因为没有回答日本人的问题就被打了一枪,挣扎着在通风口前断了气。生前几乎没和女学生说过话的他死后却和藏在地下室的女学生来了个面对面无声的交谈。小说中,英格曼神父曾说:“孩子们,这一天是你们民族最不幸的一天”“看来是真的,他们在江边秘密处决中国士兵,连德国人都为此感到震惊.”这里通过德国纳粹和日本人相比,其用意不言而喻。严歌苓没有用极端的民族主义来写这场战争,而是力求用最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场灭绝人性的罪恶。

书娟真正意识到战争对于她们的恐怖,是当妓女讲出:“全南京的金枝玉叶也好,良家妇女也好,婊子窑姐也好,在日本*子那里都一样,都是扒下裤子,两腿一掰。”只有这时,她苏醒的女性意识这才和这个时代联系起来。书娟意识到:“恐怖不至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道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同样对待。”紧接着,十五岁的妓女豆蔻为了取琴弦而惨遭日本兵轮奸,由于她激烈的反抗,这些人形畜生用刺刀解决了这个又吵又闹、又吐血水的泄欲玩偶。“凶险事发生在身边一个熟识者身上”让书娟意识到了“它的实感,它的真切和险恶程度”。女性往往是战争罪恶最大的受害者,除了死亡的威胁,还要面临丧失尊严的侮辱。侵略者进犯和辱没另一个民族的女性,其实奸淫的是那个民族的尊严,“作为战胜者,若不去占有敌国女人,就不算安全地战胜。”这样深的心灵创伤,对于整个民族来讲,是无论过多久都不能原谅和忘却的。因着女性对于战争的切痛与恐惧,以女性视角来审视侵略者的罪行就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据相关史料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三十五万中国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接近八万女性被强暴,通过第三人称孟书娟的描写,更能体会到战争带给人恐怖的感觉,也正因为它具有私人体验的性质,所以更能体会到历史的真实感。而孟书娟老了以后的一番话更写出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她分析她当时流泪是因为她对人这东西彻底放弃了希望,人怎么没事就要弄出一场战事来打打呢?打不了几天人就不是人了,就退化成动物了。而动物也不吃自己的同类呀。这样的忍受、躲避、担惊受怕,她一眼看不到头。”

文中关于人性的讨论除了围绕中国人和日本侵略者之外,还有孟书娟们和玉墨们之间的纠葛。当这些妓女踏入教堂的那一刻起,这些女学生就注定不可能再是之前的女学生了。这些女学生一边骂着妓女们脏,一边又忍不住好奇心去看他们。她们在一开始将自己放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看不起、蔑视这些靠两腿间私密处谋生的女子们,她们禁止这些妓女上教堂的厕所,不给她们喝汤,还要辱骂她们“烂冬瓜”、“臭婊子”。然而在豆蔻的惨死之后,她们又忍不住为她哭泣。最后的最后,圣诞的前夕。这些她们口中骂着的女人们,替她们赴了一场不可能回头的死亡宴席。那条从教堂通往日本人皮卡车的道路,象征由生走向死,象征着从尊严到屈辱。这些装扮成学生的妓女们,她们是南京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个个夺目。玉墨等人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牺牲自己,拯救了十三个女学生。而女学生们也在这次象征死亡的身份交换中完成了人生中最诚实的一次忏悔。无论是妓女还是女学生,此刻都是一律平等的。

文中对于人性的描写还体现在主教英格曼神父和戴涛玉墨他们身上。英格曼神父为了解救一帮妓女而冒险收留她们,并为她们提供食宿,这正是人性中爱的精神的体现。后来面对日本人的搜捕,戴教官和李全有他们为了不牵连教会和女学生以及赵玉墨她们,放弃反抗,束手就擒。这也体现了人性的爱与牺牲。戴教官、赵玉墨她们就像是堕落在凡间的天使,在爱的感化下,在战争的洗礼下完成了自己的救赎。牺牲了自己换来的乃是许多人的得救。

END伍零捌的故事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籍感悟金陵十三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