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书和电影一月
TUhjnbcbe - 2021/4/2 19:10:00
活下去单是为了这太阳为这风,便是充分理由。刚进入年,大家都在忙着总结自己的年,『实属不易』贴在大多数人的总结清单上。我的大概是:虽然没有猜中开头,还是很坦然的接受了的设定——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后来,从全民隔离期再次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我们仍然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很多事情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我有很多想做的事,而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却少之又少。尽管很多“过来人”会安慰我们:年纪轻轻的不要着急,你想做的事一定会做到的、你想拥有的东西也一定会得到。但是正因为年轻才会困在20岁的焦虑里,因为我们拥有太多,因为我们一无所有。所以在年的前几天,情绪很差,晚上一边哭一边跟师妹聊天。突然想到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知道责怪自己也是没用的,但此刻,自己的无能似乎是一切不顺意的根源。整个一月,我选择不停做实验,好像这样就能告诉自己:看,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的主角是仪器,数据,唯独不是我。每一天都是零散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饭,什么时候会回去,没有准确的轨迹,也许是在这里,也许是在那里。每天唯一的闪光时刻是找一部“下饭电影”,也许是看过的,也许没有。我需要它们让我的世界有一点声音,有一点故事。金陵十三钗

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一种是当事人经历的。

从哪里说呢?

从《秦淮景》开始吧。

我很喜欢这支曲子,我的秦淮河是夜幕垂垂,慢摇船桨,轻歌曼舞,才子佳人。后来亲见的秦淮河也是繁华热闹的,灯红酒绿,游人如织,却不是我的秦淮河。

一直不想看《金陵十三钗》,也不止是这部电影,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和电影都不想去翻。十几岁时看过太多相关资料,印象最深是初中时同学拿来一本红色书皮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满脑子都是国破人亡,山河破碎,血肉横飞的场景。

不只是沉重,愤懑,疑问,还有恨。

花了一中午看《金陵十三钗》,也断断续续哭了一中午。

“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一种是当事人经历的。”小时候的生活语境和南京话很像,以至于看这个故事,像是正在我身边发生。《金陵十三钗》用一种当事人视角让我进入这段历史,看普通人在战争中挣扎求生。

以前觉得玉墨是风情万种的秦淮河头牌,因为玉墨,甚至对倪妮都一直存有好感。后来才看明白她的傲骨、坚毅。保护女学生不被日*伤害,更是为了保护13岁时的自己,让她们的生命免受命运的摧残。

印象很深的还有李教官、陈乔治。

李教官把将死的小兵托付给地窖里的秦淮河女人照顾,却受到她们的冷嘲热讽,指责他们作为*人没有守护好这座城,他没有任何辩解,作为*人,此刻他可能也是自责的。作为这个国家的男人、士兵、守卫者,他无法拯救这些女人、儿童,还要亲眼看见她们受日*凌辱,见她们惨死。怎能不心痛,不自责?

后来,李教官为了保护活着的人,在残躯上绑满弹药,爆炸之后,漫天弹片、石屑和彩色的纸片飞舞着,是灰色战场上为数不多的色彩作为他的谢幕。

影片中还有一处令人目眩的彩色是教堂的玻璃。透过玻璃,书娟第一次见到秦淮河女人,见到战争的残酷,窗外的金陵城是战争笼罩下的灰色,只有教堂内还折射着一些梦幻的彩色,正如这种保护、安全如玻璃一样梦幻、易碎。

12个秦淮河女人和13个女孩,为了保护女孩儿们,陈乔治决定男扮女装去撒旦的“庆功宴”,我不知他哪里来的勇气,亲眼见到豆蔻惨死的模样,却依然去了。

我们学习到的历史是年12月13日,大量平民被日*有组织、有计划的杀害,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但我们无法想象到任何一个亲历者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经历。

电影中也许只是个故事,但我知道现实中的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只会更惨烈。

和平不易,勿忘国耻。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对我来说,与其遍访山川名胜,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

大概是夏天看的一部电影,片中年前的上海,似乎还带着江南水乡温润潮湿的水汽以及白兰花的香味。

芥川龙之介:上海是一座大城市。

村松梢风则直接以《魔都》为名,描写租界时期的上海。年后,上海依旧是一座大都市,是魔都。整部影片大多场景都是阴郁、嘈杂、迷离、魔幻,晚间更甚。芥川在看过一场绿牡丹的戏后,提到:“华丽的舞台,还有后台。那里既昏暗,令人发怵,又散发着大蒜的味道。演员们在电灯下迷茫的模样,简直就是一副百*夜行图。”戏院大约也是整个上海的缩影,舞台之上光鲜亮丽,演员浓妆艳抹,唱腔身段也俨然是艺术盛宴;背后却是一团糟泊,人心迷惘。华丽与颓败共聚一堂,可不就是魔都。

电影中有大段镜头描绘了风月场所的故事,有让人难辨虚实,近似恐怖的神婆;出身富贵、家道中落的聋哑男妓露露;烈性如火的湖南妓女玉兰。

影片中最美的一处要属玉兰和芥川泛舟。也许是一场雨后,小桥流水的上海宁静也色调鲜艳,玉兰依旧一身黑色的旗袍,头戴白花,冷艳疏离下藏着自己的故事。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她要把饼干浸上人血,分食。为了让心爱之人的血继续在她们体内某处流淌着。即使芥川给出了他的猜想,依旧难以理解。

乱世之中,很难再用“人性”去分辨一个人。可怜的卖花老婆婆会因为卖不出花而强买强卖;拉*包车的车夫可以转头变成强盗;没有食物,可以三块五块把孩子卖掉;蜷缩在巷子里堂而皇之抽鸦片的男男女女。

在那个时代,在中国“你若为了这种事唉声叹气,那可真就没完没了”。

最后一段,芥川龙之介见到了李人杰,见到了青年革命者,或许此时他才能感受到这个古老的国家,他喜爱的文明还有希望。

后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道路还很漫长”。好在已经有了燎原的星火。

他劝露露读书,也信守承诺给露露带来了书,但露露却已经在游行中死在街头。众人又吃下了那染血的饼干,让逝者的血继续在生者体内流动。

“芥川龙之介吞服了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在战争这场暴风雨即将到来之前。据说芥川奔赴死亡时身穿的是用中国的布料缝制的浴衣,好像他非常喜欢那件衣服。”

从一个异国男子的视角,我们见到了年前的中国。不知道是什么感觉,没有人可以忘记、原谅那场战争,但是当他拿起那朵白兰花时,我却想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他说,“道路还很漫长啊。”

但我们终究是走到了澄沙之味

遇到好吃的东西,就微笑吧。

大概除了“治愈”,也很难形容这部电影了。

曾经患过麻风病的德江,用心制作食物,也用心活着,治愈其他人。

“澄沙之味”也即“红豆沙”,铜锣烧的灵*馅料。

精心筛选红豆,浸泡一夜,蒸煮冲洗,再蒸煮,再用缓慢轻柔的的水流带走豆子苦涩的汁水,直到水变得澄清。加糖熬煮之前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用心招待这些大老远从地里过来的豆子。立刻煮的话就太失礼了,要让豆子适应这些糖,就像是第一次约会一样,要花时间亲近一下。用心和时间去完成一件事,它们也会给予人最大的回报。那些豆子有了灵*,也备受好评。有人说:我们缺的就是这样的匠人精神。但是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会发现,我们的文化中,“匠人精神”一直在,只是我们作为个体没有耐心做成一件事罢了。连养孩子这样的事都可以说要就要,不要便弃,怎么会静下心去煮豆子呢。对生命的盛情款待,耐心与爱,总是稀缺才更显珍贵。因为德江患有麻风病的传闻,客人愈发少了。有一天,德江摘下帽子,换好衣服说“回头见”,回到了麻风病人生活区,再也没有回来。她那样热爱生活,会对樱花说你好,对豆子说辛苦了。“我认为这时间的一切,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即使是阳光和风,也可以听到它们的故事。”“店长先生,我们想要远离是非,过自己的生活,但有时会被这个社会的愚昧所伤害,有时候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智慧。”无论是店长、德江女士还是高中女生,她们都不是被命运眷顾的人,她们都有自己不可言说的伤痛。

后来店长和女孩去看望德江,她生活的地方恍若桃花源,初极狭,才通人。密林之中只有一条小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他们见到在阳光下谈笑风生的麻风病人,并没有那样可怕,他们都是用心生活的人。

后来,德江死于肺炎,将她的厨具赠与了店长,在留下的录音中提到自己的故事。

“我们被生到这个世界上,去看,去听,因为如此我们不用去成为某个人,我们自己有自己生存的意义。”

阿拉姜色

真正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和电影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