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在不同时段和天气变化中进行创作。
一是晚上拍摄。白天拍荷作品比较多见,何不尝试一下夜拍,找一找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描写的感觉。就在拍摄下面作品那天,很不巧,雨后夜空乌云密布,想象中出现月光如水静静泻在田田荷叶上的希望落空了。不过,眼前看到的倒是另外一番景象,周边的灯火从树林豁隙透进了荷塘,影影绰绰的比白天多了几分神秘,蛙声此起彼伏,荷叶上的雨水仿佛洒落的珍珠闪着银光,好有既视感!在此氛围下最终完成了这一组没有月光的《荷塘夜色》。
《荷塘夜色》(局部)
《繁星落荷塘》(局部)
二是拍摄动感荷花。天气变化常常会给拍摄带来意外和惊喜,尝试在风雨过程中进行荷花创作非常值得。下面这幅“夏风夏风”(组照之一),就是源于对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的欣赏并受到启发后,一次拍摄成片的。那狂风中的蜻蜓宛如独奏小提琴,正在倾情奏出《四季》之《夏》g小调“微风轻拂,但很快地大风卷起,似有暴雨欲来之势”的每一个快板音符,而翻滚的荷叶也再现了夏季天气骤变时的剧烈情景。
《夏风夏风》
三是拍摄风雨过后荷花的形态。与《夏风夏风》不同的是,下图《虞姬之舞》是一幅静态荷花作品,平时难得见到的造型在暴风骤雨的洗礼下得以展示出来,恰似美人谢幕,带给人们几多遐想和几多伤感,也令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魅力与造化之功!
《虞姬之舞》
——尝试拟人化拍摄。
今次拍荷如果说与以往有何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从多个角度用比兴手法进行了创作尝试。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豆蔻年华青春绽放,从风风雨雨中一路走来直到美人迟暮,再到浴火重生,这一条引导主线始终贯穿于整个夏天的拍摄中。
《比心》
本人在下面这幅《台前幕后》的创作思路是,把绽放的荷花比作前台的当家花旦,她正在舞台中央展示自己最美好的才华;又将三朵小花蕾看作初进剧团的小演员,她们正在后台隔着幕布(虚化的荷叶),注视着主角的一招一式。
今天的前浪姐姐(当家花旦)乘风破浪,明天后浪(小演员)必将跟上超过前浪!这,与人生是多么的相似!
《台前幕后》
——拓展思路,尝试文化多样性的拍摄创作。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关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述早已深植人心,据此国内亦有许多摄影佳作推出。不过,拍摄荷花无需拘泥于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跳出思维定势很有必要。
《浴火重生》
创作实践中,受到佛教禅宗“六道轮回”、“火焰化红莲”释义的启发,与拟人化、主题预设相结合,拍摄前反复构思,不断试拍,力求构图简洁,最终将同一画面不同焦距的两朵花一次拍摄成功(无多曝或叠加),完成了《浴火重生》这幅作品。请横屏观看大图1.众荷初醒2.夏风夏风(一)3.夏风夏风(二)4.虞姬之舞5.荷塘夜色(一)6.繁星落荷塘(二)7.豆蔻年华8.台前幕后9.遥想当年10.美人迟暮11.浴火重生以上片子都是过去式了。自年拍摄完荷花,时光荏苒,至今已有七年没再拍荷。像第一个十年,脑子进入空白状态,对于荷花又不知道咋拍了。
荷花难拍,但划入“三俗”之列我不能苟同。私以为,拍不出新意,根源乃出于己身,还是自个找找原因吧。怎么才能走出困惑?此时想起了安塞尔.亚当斯的话,“只有好照片,没有好照片的准则”。创新,师于古而不拘泥于古是耶?……
最后想说明一点,受彼时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上述拍摄实践多为浅尝辄止,效果也不甚理想,体会和分析不系统亦无深度可言。所以,不足之处还希望老师和朋友们不吝赐教,以助我未来早日“脱困”。
用镜头发现美,
用镜头讲述身边发生的事,
谢谢浏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