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内涵之美
武文英每一处古迹,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长河,至今与我们相距或上千年,或上百年,走近那段历史,了解那段历史,史料记载给我们提供无可置疑的真实,还原了曾经的存在,而民间传说通过调和、润色,又给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色彩,让人在津津乐道中,穿越时空,探寻离我们远去的那段历史,记住曾经辉煌过的那段历史。霍山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将博大深邃的自然景观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或一块玲珑剔透的琉璃艺术构件,或一卷来自西域的佛经,或一笔勾勒出的明快色彩,或一段久远的民间传说,都会撩拨着人们卸下所有的背负,避开城市中的喧嚣,走进钟灵毓秀,风铎声声的霍山,去聆听旷世之玄妙,去感悟天地之灵空,一睹色彩之神韵。如果只是遇见,不做停留,不如不遇见。“一塔玲珑驾碧空,满山翠柏起秋风。云生宝殿常僧定,咫尺虚弥未许通。”这是明人王翰为广胜寺所题。笔者身临其境,在诗中,将广胜寺所承载的物以及依附于其上的意识形态,以一种外在的美,将其内在之美如同一幅唯美的画卷一般,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广胜寺由上寺、下寺组成,上寺在霍山山顶,下寺在霍山脚下,遥遥而可及。上寺由山门、塔院、弥勒院、大雄宝殿、毗卢殿、东、西厢房组成,其中最为壮观的建筑是精美绝伦的“飞虹塔”。下寺,依山而建,山门、前殿、后殿随地势由南向北,缓缓抬高,气势雄伟。水神庙与下寺一墙之隔。在这里,画师将那抹色彩发挥到极致,让我们赞叹之余,还留下几份深深的叹息。山之清秀
霍山,是太岳山脉的支脉,绵亘于霍州、洪洞境内,北接恒山,南达中条山。长约75公里,东西横跨安泽、洪洞,宽约35公里。霍山山脉峰峦叠嶂,雄奇险峻,苍翠清秀,主峰“老爷顶”,海拔近米,“峰高而秀毓,气清而势雄”。这里地质深厚博大,泉流交凑,引水为田,矿物之丰,本木、草本植物之多,中药材之繁,灌木之盛,林树扶疏,草木蓊郁,古木苍天、树影婆娑。春日山花烂漫,捧一手馨香,盛夏绿荫蔽日,洒一地阴凉,晚秋枫叶如丹,铺一层缤纷,严冬玉树琼枝,披一身银装。远看林中山兽呼啸,近听树间野鸟啁啾。一切尽在和谐之中,丰饶的资源,雨露着万物生灵。霍山因其悠久的历史,博深的文化和气势磅礴的山势,被历代帝王尊为“总领海内名山”之“太岳”,称雄千古。《霍州志》“九州皆有山,必以其魁硕伟杰者为镇,谓其能蒸云泄雨,障敌固围,系民望而安地德也”。史料《尚书·禹贡》、《周礼·职方氏》、《水经注》以及历代碑碣,对霍山都有过记载。我国的名山除了“五岳”,还有“五镇”,山东临朐的沂山,为之“东镇”;陕西吴山,为之“西镇”;浙江会稽山,为之“南镇”;辽宁医巫闾山,为之“北镇”,而山西霍山雄踞“中镇”。有山,就会有水,溪泉河流错纵交织,飞瀑悬泉,溪流潺湲,在山谷间奔流穿梭,山与水紧紧相连,又依依相恋。水之婉约
霍泉,为三晋名泉,因其出自霍山脚下而得名。据地质研究,霍泉发源于晋东南沁源诸山,向西流经岳阳渗水崖,潜入地下透水层,伏流80余里。在崎岖蜿蜒、阴晦幽暗的狭缝中禅定,继而酝酿了巨大的能量,从霍山南脚下喷涌而出。泉中共有个之多的出水点,其中较大的泉眼有20处,特别是东南角的五个泉眼,呈梅花状喷涌,“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十分壮观,泉水“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出山后汇聚成潭,当地人俗称为“海场”。水域周围,古柏遒劲,垂柳婆娑,池內碧波荡漾,亭台殿阁倒映水中,“远听流泉音,绕柱琉璃草,一泓明镜开,沙静天光皎”,一年四季,“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坐看“红树醉秋色”,静听“碧溪弹夜弦”,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恰是“分明大地开图画,留与今人做胜游”。这泉,这水,这草,这木,古人将这些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美景抒发得淋漓尽致,我们只能发出“眼前天景道不得,古人题词在上头”的感叹。神之敬畏
山神,是人们对山体的一种崇拜与敬畏,似乎有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人力所不能为之的,而只能意会。年复一年的岁月流淌,将其升华到一个高度,超越了尘世,抑或就将其视为了“山神”。农耕时代,生产能力极其低下,面对灾荒,人定不能胜天,无能为力之时,万般绝望之中,求助于山神。人们虔诚地对山神行祭祀之礼,从而赋予了封神仪典的内涵,从李复的“归人刲羊求山神,驱风洒润应香火。汙邪瓯蒌高下荒,草根木皮何甘苦”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人们是在寄托一种愿望,求雨,求年景,求福佑,是对山体人格化的历程。霍山崇拜在华夏原始文化中,直接与天地崇拜即原始祭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出现时间在夏商之前,距今约年或年以前。霍山是华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大禹治水始于霍山。“古天子敕建唐崇祀典,岁时致祭,国家蒙庥”。霍山崇拜,是夏商文化或更早的先夏文化(即尧舜文化)的产物。唐代吕湮《霍山神传》载称:“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奋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对于霍山之神,历代帝王都有封爵,唐玄宗封霍山神为“应圣公”,宋徽宗封为”应灵王”,元成宗加封为“崇德应灵王”。而到了明太祖,诏去诸神历代封号,改为“中镇霍山之神”。有人统计过,从《霍山志》收录的历代御祭碑文来看,自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年)至清朝末代的宣统元年(年),共计60余篇,记述了朝廷曾六十多次派使臣到中镇霍山御祭,由此可见,历代帝王对霍山如此之崇拜。中镇霍山,寓意着原始而古老的山地崇拜文化。这种具有原生文化物征的镇山文化不仅折射出了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中一种人治与神灵的高度统一,而且反映了一种人依附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相统一。过去,霍山是晋中、晋南的交通门户,又因其道险易守,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传说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父子起兵太原讨伐隋朝,霍山神变化多端,指点迷津,取平阳直入长安,又传李世民在兵乱之中,在霍山躲过一劫。皆以为是“霍山神”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的保护。而正是因为霍山本身的自然地理屏障,对李唐王朝的兴起,予以了帮助,加之对“霍山神”的崇拜,所以唐朝开国后,敕令修中镇庙,建兴唐寺,使中镇霍山盛极一时,其中,霍山上的土地庙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后来的一次强烈大地震,唐寺毁损殆尽,但并没有影响以后各朝代对霍山的崇敬。从元朝开始,历经明、清,三个朝代在原址上陆续重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广胜寺的风貌,都是唐朝以后的建筑遗迹。历经千余年风雨斑驳,盛唐的辉煌只遗存在史料和断垣残碑之中。塔之娇艳
为走近飞虹塔,第二次去广胜寺。浅蓝色的天幕上,远处飘浮着一团一团细碎洁白的云,象是天女散花洒洒落落定格在空中的几朵盛开的白莲,轻盈而饱满,又如一块有质感而飘逸轻柔的锦缎。一只叫不上名的山雀,时而在空中展翅曼舞,伴着清脆的鸣叫声,在天际划下一道优美的弧线,时而落在一颗松树枝杈上,转动眼睛警惕着游动的人群,时而又飞起,消失在万丛苍翠之中。飞虹塔着一身色彩斑斓的衣裳,似婷婷玉立的少女,站在霍山之上,含情脉脉眺望着远方来的情人。暖阳投下的万道光芒,在她身上折射出七色的彩虹,第一次与她相见,那时在二十多年前,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留下浅浅的记忆,却在思想中挥之不去,雕琢下一份放不下的无言之恋。这次来与她相约,以释怀我心中的那份情结。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原名阿育王塔院,唐年,汾阳王郭子仪因儿时与广胜寺有过一次邂逅,奏请,对这里进行修葺,重建,更名“广胜寺”。公元年间,这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火炙昆公,玉石俱焚”,汉、唐时期的所有建筑,顷刻间毁成瓦砾,一片荒颓废圮,曾经的辉煌荡然无存。抑或她的前身本就是青砖通体,而一场灾难让她在残垣断壁中修习禅定,凤凰涅磐,漫长的二百年悟道,又从年开始,历经一十二个春秋的修炼,年烈火重生,终成正果。至今,飞虹塔历经四百七十余载的风雨沧桑,时过境迁,不变的是她的容颜,色泽如雨后般鲜艳亮丽,依然是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就因她玲珑剔透,娇艳欲滴,又婀娜多姿,楚楚可人,触动了多少人的春心,又有多少人前来与她相约。飞虹塔,八角锥体,塔身青砖砌成,层层皆为琉璃出檐,最下三层尤其精致。在设计上,还体现出了“角多、檐多、棱多、面多”四多风格。她从八个方位,向人们展示出她隽秀而斑斓的姿态,每个面上都装饰着各种琉璃造型构件,有花卉盛开、盘龙洒脱、券门华丽、倚柱矗立、楼阁精致、法器神威、金刚强悍、力士怒目、菩萨和悦、佛像威严、以及形态各异的佛教人物,造型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夺目。每层的八个角处的龙头嘴里衔着八个风铎,一百一十四个风铎,组成一个大型轻音交响乐团。微风拂过,每一个风铎摇曳出不同的叮铃声,一起奏响美妙动听的乐章,如山谷*莺,清新缭绕,或清亮,或优雅,或飘逸,或悠扬,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相互应和,曼妙悦耳,流淌欢快,将一支支大自然和谐动听的旋律带给霍山脚下辛勤劳作、纯朴善良的人们,又将一曲曲空灵的佛音传向远方。十三层,47.63米,是她的高度,每一层的塔檐都是色彩斑斓的琉璃构件“斗”和“拱”。“斗”与“拱”组合成“斗拱”,将“力学”之美向外延展,而表现出一种建筑上无与伦比的华丽之美。斗拱各具特色,华艳绝伦,有柱头斗拱,转角斗拱,还有如意斗拱,彼此争芳斗艳,又环环相扣,连成一体。*、绿、蓝是琉璃色彩的主色调,柔和,剔透,油润,晶滢,不同色泽的斗拱构件,搭配组合,横向排列,纵向叠加,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看形状各异的斗拱前的装饰,用专业术语表述,叫作“耍头”,那更是惟妙惟肖,美仑美奂。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龙头、兽头、云纹头、花卉头、怪面僧头,芸芸众生,栩栩如生。龙凤鳞爪突起,跃跃欲飞;金刚力士束冠铠甲,威风八面;佛陀菩萨衣袂飘逸,凝重肃穆;和尚憨态可掬,童子活泼可爱,动感十足,呼之欲出。与斗拱组合,让这些没有生命气息的物件,在古代工匠的手中巧夺天工般洋溢出了生机,洒脱出了灵气。塔檐一改往日的风格,明代设计者僧人达连禅师展开无限的构思空间,任艺术的想象力驰骋,把中国古建筑的木质“斗拱”,用一个一个晶莹剔透的琉璃构件表现出来。以陶仿木,用琉璃构件替代木质构件,种类之繁多,形状之丰富,将各种色泽不一的斗拱造型,编织在一层层的塔檐上,表现出强烈而震撼的美感,这是飞虹塔建筑的一大创举。每当晴空万里,红日高照,塔身熠熠闪耀,相交辉映,远眺仿佛雨后天空架起的一条美丽的彩虹,又似飞天起舞,真乃“飞虹塔”当之不愧。提起古建筑,人们说的最多的字眼就“斗拱”。由斗拱托起的飞檐楼阁,却在中国建筑史上惊艳了千年,震撼了世界。目睹了飞虹塔“斗拱”感性的风采,理性的“斗拱”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斗拱”在古建筑领域,统领承上启下的作用,翻阅中国古代建筑史,斗是方形木块,形状如过去计量粮食的“斗”而得名,拱是一段两端刨制成弯曲形状的长方形木块,斗和拱交叉在一起形成一个建筑构件,就叫做的“斗拱”。斗拱是古建筑中特有的支撑构件,它包括拱、翘、昂、升、斗不同的小构件,在构造中各有各的部位,各起各的作用,没有可替代性。站在古建筑下,抬望眼,斗拱,位于屋顶和立柱之间,姿态各异,横竖弓曲,有序而相互交织,眼花缭乱,真不知其所以然。殊不知,就是这些拱、翘、昂、升、斗,榫卯结构,相互咬合,相互搭接,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网状体系,起到将房檐的重量传递到每根立柱,从而发挥了分散重力的作用。而它的这种传导力,是一种通过逐渐的过度,将大面积的荷载,收缩到梁或柱子上来,层层展开,纵横咬合,相互制约,从而使得斗拱的各个构件紧紧地默契成一个整体,民间流传下一句“墙倒屋不倒”的说法,生动地描述了这种木结构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古人的聪敏智慧和*斧神工的技艺。可见,古代工匠将物理上的“力学”运用到极致,淋漓尽致地发挥到了古建筑上,成为古建筑结构上的一个亮点,又将力学以一种艺术的魅力完美地展示出来。古建筑的结构之美,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慢慢地读懂,慢慢地品味,才会真正地懂得欣赏她所孕育着的无限而巨大的内在之美,进而发出肺腑的声声赞美!飞虹塔有迷人的外观,而塔内的装饰也别有一番壮观,构思奇妙,整个周围都是琉璃构件镶嵌,雕镂景致,色彩绚丽。第一次游览时进去看过,但那时并不懂得怎样去欣赏,只是视角上觉得好看漂亮,就那么粗粗的一带而过。为保护塔内文物,现在已不对外开放,这次去只能将目光锁定在画册上欣赏一番,留下了遗憾,或许将是一生。飞虹塔被胜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一,五彩缤纷的琉璃,千姿百态的装饰,把飞虹塔装点的金碧辉煌,美不胜收,让人激情四溢。除了高耸云端的整体造型有一种特种的美,塔身上的每个部位,每一个点都是极精湛的艺术品,这座以七彩琉璃构件镶嵌于全身的琉璃塔,目前是国内发现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中国文物之最》一书,称飞虹塔为“最华丽的琉璃塔”,与河南登封崇岳寺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山西应县释迦塔(应县木塔),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塔。年3月,国家邮电部发行特种邮票一套,共四枚,为《中国四大名塔》,飞虹塔是其中之一。“莲花”,达连禅师心中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从第三层以上,塔檐是单层仰莲花瓣的设计,业内人士评价,这种格调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若在高空俯视塔身,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一幅“艳拂潮妆,澹凝水靥,别翻翠池花浪”的景色映入眼帘,这是单纯的唯美层面。而在佛教界,将莲花的品格和特性,引入其寺院的建造之中,这是意识形态层面。莲之别样
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莲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给燥热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抚慰,人们对于这种炎热酷暑时盛开的美艳之花,喜爱有加,予以莲花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在印度文学作品中,如《莲花王子》、《鹿母莲花夫人》等故事中,都是围绕莲花展开故事情节,对莲花表达赞美。佛教将莲喻佛,“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艳好,出处不净”,“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显然,莲花的品格和特点与佛教的教义相吻合,又迎合人们喜欢莲花的心理,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所以,在国内的寺院中,所看到的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持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是佛教的重要内容。未完待续
小编想说:作者文章中关于宗教的文字是基于美学角度所写,如对文中宗教描写持有异议请不必强争~作者简介
武文英,女,60后,供职于介休农行,诗词爱好者,业余时间小写小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