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张怀江老师题写刊名
★主编:沉默味道
执行主编:陈荣来温雄珍
★解培元,男,年生,年入伍,年退役。之后在山东省肥城市委组织部、市委*校工作。那簇蒲公英解培元(山东肥城)弃落荒坡依旧发,无缘名分胜名花。休言无用低俗贱,宴款高朋色味佳。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献身喜作医人药,无意芳名遍万家。——左河水《思佳客·蒲公英》春风拂地,草长莺飞。当久违了的甘露随风潜入,滋润着家乡田野泥土下那几近枯竭的根须,冬眠的蒲公英如梦初醒,萌动着丝丝生机。片片嫩芽伴着风片雨丝,迎朝阳,弄曼姿,拨动着豆蔻年华的心,露出醉人的新绿。蒲公英,山里人称它为薄薄丁,属菊科植物。它的植物体中含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营养成分,能清热解*,消肿散结。它浑身是宝的属性,给自然,也给人们帶来希望和期许!这不起眼的小草,每到春来,在家乡的小路旁,田间堰头,沟坎渠下,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蒲公英嫩绿如初熟的少女般清纯,正是幼嫩多汁的二八年华。每当春日来临,村姑闲夫为它纷至沓来。尽管它被液汁弄的满手沾固,看着满满小篮,自是欢喜不己。正是根中那如同乳汁般的白,纯洁干甜,冰*雪魄,土壤中凝结,阳光下普世。几近忽落的这小绿,已成驱病解疼的“仙丹妙药”,极受人们喜爱。漫山遍野巡之云云众人,成为一道风景,在春光里展延!春风里,巡“仙草”的“铲业大*”中,也有我的身影。我不单单是为乐采绿,而是为了追忆,追忆那蔟圣洁般开着金*色小花的蒲公英……墙上那簇蒲公英一座农家粮囤,座落在我家院内。画在壁上的蒲公英飘逸灵动,与农家小院的乡土景色交相辉映。我的家,一道篱笆的墙,院内长满花花草草,木槿花树及满院的香椿树,小院的靓丽一览无余。这道“篱笆墙”的独具匠心,每每春日来到,这小院显得不仅别致而且春意盎然。和煦的春风透过篱笆吹进院落,春的沐浴会被感知,满灌的春意,催开了墙角的花。花团锦簇,与小院形成和谐之美。尤以那白石灰抹的雪白的墙壁画着的蒲公英,有几粒籽絮,脱开了蒲公英母体,在风中飘浮,花絮随风飘去。这,就是母亲的“名画”——蒲公英。母亲作画,毋需“文房四宝”,只在墙壁上用腊笔寥寥几抹,一蔟活灵活现的蒲公英便跃然墙上,画家般的娴熟。我见过不少名画,诸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胄的驴、李苦禅的鹰……母亲的画,有荷花,有菊花,有兰花,但画得最妙、也最钟情的,当是那蔟蒲公英!我问过娘,“为什么最爱画蒲公英?”直到我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娘与蒲公英有着“过命”之缘!蒲公英,比不上桃李花朵娇艳,愧对玫瑰月季芬芳,更不像梅、兰、竹、菊那么典雅。因为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它从不与大树争高,不与百花争艳。它放低身姿,匍匐掠地与大地融为一体,在寒冷中默默守候着冬去春来。囿于普通,于是缩成团状,吮吸着大地的精华,挺起一茎,尽力孕育着新的生命!一次去姥姥家,娘不惧艰险守护着我的生命的场景,像脉脉含情的蒲公英,留在了我幼时的记忆里——那是麦收后,天气炎热。带着丰收的喜悦,娘领着我和姐姐去姥姥家。山路上我跟着母亲,高兴得一会窜到母亲前头,一会躲在母亲身后。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不但漂亮、刚強,对我和姐姐深爱有加。山路崎岖,娘不时叮嘱我们小心。郝家村在我村东南方向,五六里路,但要翻过一座小山。夏季的天说变就变,路上遭遇一场雷雨。姥姥家村北一条小河常年流水潺潺,也是必经之路。以往过河,水漫过桥面时,都是妈妈牵着我的手,迈着水中垫着的石块,一蹦一跳就过河了。长大了才知道母亲那不宽的背和不大的手,如同呵护我们的“船”。有一次来到小河边,上涨水位己淹沒漫水桥。要过河,娘只能背着我过河。母亲不大的脚过河就艰难,何况背上又负重于我。母亲叮嘱:“抓紧了?别怕!”趴在母亲背上的我晃晃悠悠。河水涨到过膝,母亲试探挪动,平衡前行。离岸只差两步远时,娘的脚在水下被砾石划破。疼痛使娘的身体失去平衡,就在即将跌倒的一刻,娘不顾一切将我甩到岸上,她却倒在了水里。雷雨后的小河,水流湍急,急流裹挟着娘顺流而下。娘死命掙扎着,眼看冲走,娘死死抓住一丛芦苇方才停住。上岸后,娘见我惊恐异常,露出笑容问我:“怕吗?”。也许是亲情使然,也许是天昭心鉴,我似懂非懂的望着娘的脸冒出一句:“娘,等您老了,我背您!”没想到啊,真没想道,“我背娘”竞成一句空话!娘不幸六旬撒手人寰,这成为我心中永久的痛,也是只得到母爱,却沒有报答的不孝之子,让我抱恨终生!有位哲人说:“女人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这生死呵护的一幕,娘不就是那蒲公英坚挺的茎,而我则是那一茎起的花蕾吗?那年,娘来到解家时才二十出头。娘叫郝秀兰,中等个,形瘦秀清。不论面料好孬,穿着总是整洁得体。我们解家谱三代单传,家里接连遭遇不幸,父亲的前三任妻子先后因病逝去,娘嫁给父亲时,己是家徒四壁。娘沒有退缩,而是勤劳克俭持家,娘与众多女人一样,一双沒有裹成的半大小脚,控诉着旧社会的罪恶。脚小路有凹凸行走不便,推车运肥经常摔倒,这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那时,小推车是生产工具。脚小走路本来都不稳的娘,却把车筐装得很满。一次,当小推车来到一小崖头时,就在即将拱上崖头时,车突遇凹凸颠簸失去平衡,把车子揿翻,母亲随车掉进沟里,胳膊被车把打起了包,娘却没喊痛,重又装车。后来我给车子拴上拉绳,在前面给娘拉车。都说继母难,但娘这继母当的大哥满意,村里人赞叹。娘的年龄比哥嫂大不到10岁,但她用自己的品行演绎了继母的伟大。一天晚上就要下雨,抢拾瓜干事便能说明娘的继母之心。那时我13岁,只听惊雷在山区炸响,空中乌云密布。忙了一天秋收,沉在熟睡中的人们被雷声惊起,家家挑灯抢捡拾红薯干。可哥在县里工作,只剩怀有身孕的嫂子和幼小的侄儿。闪电下的夜空,嫂子正无助无奈想放弃时,梦中的我被娘叫起。我打着马灯,和嫂子去了南山。乌云低垂雷声阵阵,经过紧张的忙碌,红薯干终于抢回了家。迈脚进门,一声沉雷,雨哗啦啦下了起来。这时娘冒雨过来,给嫂子端来一碗荷包鸡蛋面。嫂子见状,激动地叫了声“娘,您还沒睡呀!”。电闪雷鸣中的一声“娘”,叫出了继母的真诚至微,感天泣地。雷声,风声,雨声和着喊“娘”的声音,在这低垂夜空下,奏出继母至爱的乐章。坟前那簇蒲公英我们村的安家胡同居住着闫姓、孙姓、解姓……因为“安”姓最多,所以叫“安家胡同”。我家在最北头,大门朝西。与邻里间和睦相处,娘的德行善举赢得了邻舍尊重。在这胡同里书写动人的“心作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的篇章!母亲虽然长在农村,但她的聪慧不比城里人差。五六十年代是村里的缝纫组长,曾给村创过经济收入。她知事明理,乡邻乡舍有啥事都要找她说道说道。如果谁家索要“画”作,她都有求必应。娘最善画的是蒲公英,因尔得一昵称:“蒲公英娘娘”!母亲去逝,我失去亲人,安家胡同也失去一位“蒲公英娘娘”。直到现在的清明节,村民都用不同方式祭悼娘怀念娘。春回大地,草绿花开,又是一年清明到。一场春雨随风潜入,滋润了土地,旷野萌动,大地青春妆容一派桃红柳绿。我也随同祭奠的人流,挽着春风里的祭符,挎着几千年来的文化元素祭品冥币,母亲坟前带来思念的情丝。母亲坟前坟后那片片蒲公英茁壮鲜艳。小*花开得清新娇艳,似乎是专门为这清明节的到来给娘献上的花环。拾掇好祭品,环顾上下蒲公英密麻的像毡片,有的几颗相拥一起竞相生长,有的独立竞放叶绿茎壮。蒲公英的娇艳美妙,加之清明情愫,给祭奠陡增几分凝重。祭奠是随着点燃冥币开始的。思念的情思,在燃烧的纸中寄去;感恩的情怀在贡品和祭奠的酒中体现;缭绕的祭思在跪拜中释怀!不知是冥示还是巧合,娘的坟怀抱长着的一蔟蔟硕壮的蒲公英。它青翠娇滴,似乎是在阴阳之间昭示着什么。看着这颗似曾相识的蒲公英,我蓦然觉得,这不就是母亲画中的那蔟蒲公英吗?清明祭思的涌动下,方觉这蔟蒲公英就是母亲的身影!这一刻,芸芸蒲公英,棵棵似娘做过的善事涌动在脑海——那时农村沒有“钢磨”,生活用粮是人工用碾磨粉。碾在一个村多有几爿在稍宽的地带安着,安家胡同这爿在胡同的北头。用碾要“占碾”,就是在碾边撒点粮食,说白了是排号。那次我随母亲去轧红薯干,按排号应是我家,可邻居婶子家小孩有病,急需碾了面回去给孩子吃。母亲见状说:“你先碾吧,我回去先做别的活。”临走时嘱咐让我帮助婶子推碾。我虽不情愿,还是要帮的,接过连上学的时间都耽搁了。一次祭奠结束,我走出地头,遇上那家婶子。看到她手里拿着蒲公英,我有些不解:地里的蒲公英都被挖光了,怎么……婶子亮了亮手里的蒲公英说:“都知道她最爱蒲公英?在世时心眼好,接济人。那年冬天,她给我了一斤棉花套子做了棉衣,俺孩子才过了冬。”她边走边说:“咱胡同住的,哪一户没被你娘接济过?”,“那年夏天,就曾给你安家爷爷家的小孩,两件衣服呢?还有王家、孙家都得到过你娘的接济!”“所以,这里的蒲公英都不挖,每年都金灿灿的。”“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这是东晋时葛洪《肘后方》里的名句。母亲虽沒学过这些字句,但她挂在嘴上那句“善有善报,因果轮回”就是最好的注解。记得有一次,娘把给我准备的一个“三合面”饼子给了讨饭的祖孙俩。那时我下午放学回家就去割草交生产队饲养院挣工分。每次回家前母亲就先把块干粮准备好,而这天却把给我准备的饼子给了讨饭的祖孙。母亲对我说:“小孩饿得都走不动了,实在是让人心疼啊!”。临走,母亲还抓了几把红薯干给祖孙俩。几年后,在我家遭遇父亲生病,家庭生活陷入变故时,当时的那小姑娘在其父亲的陪同下,给我家送来了一小推车大白菜……耳习目染,潜移默化。娘的行为也影响了我。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年夏天正吃中午饭,敲门声响了几下。我赶忙开开门,见来人是一个壮劳力,我不解。追问方知是安徽水灾来讨饭的,赶紧叫进家一同让其吃饭,临走时还给其10元钱。那时的10元可不是现在的面值。后来讨饭的人在回信中说,这10元钱竞度过了饥荒,救了他全家。生命中的蒲公英蒲公英花开花落,随着冬去春来,春来又去,四季如春的不起眼的小草,无论生长在山巅、沟壑,还是在哪个角落,它都在用自身价值形式,不动声色地维系着大自然的生态。随着时光推移,蒲公英己经扎根在我的心里,流淌在血液里。在我心里,蒲公英己不再是生长的植物,而是成了有知冷知爱的娘的化身!娘在世时的“严教”,对我的一些坏行为坏思想从不迁就。她有别于对孩子的溺爱,对我的严苛就成了我得以人生顺风顺水的支撑。小时候的我,下河摸鱼上树捉鸟很是调皮,是学校老师经常约谈家长的重点。校外也常被同学家长找到我家。娘从不“护犊”。有次与一个胡同里的小伙伴打架,对方比我大两岁,我吃了亏,娘却狠狠教训了我一顿。“沒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就是一片荒漠。”这是英国的一位哲人说的。母爱是人间第一亲,母爱是人间第一情。母亲就是用她的“不溺爱”固化了爱的方式。就像蒲公英,铺开身子聚其能量擎其一身,一旦条件成熟,就放飞梦想……年底,16岁的我参*。我当时身高与体重勉强达标,从未出过门,难免得有些离家不舍。娘见我情绪不对,就照我屁股踢了两脚:“哭啥,参*多光荣呀!”这两脚不但使我记到现在,用母亲的话说:“省得你想家?出去好好干,干不好回来还踢你两脚!”这暖心的两脚,踢出一个母亲爱的诠释和似水柔情,踢出了母亲至高的期待。这两脚更踢出了一个男儿志在四方的家国情怀!在部队时我谨记娘的嘱托。我知道,娘要我在部队上锤炼成钢,好不辜负家的期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在部队入了*,完成了从学生到战士的由蚕化蝶的蜕变;复员回到地方后,凭借在部队期间思想、意志的积淀,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一定进步,最终沒让娘失望,为*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只可惜后来的成就,娘沒有看到。不过,我相信她在天堂会知道的。因为,灵*作为物质存在,人逝去只是去到了另一个纬度的世界……在哪里有山峦有森林,有天有地,有花有草,更有春天里的蒲公英,她盛开鲜艳,漫山遍野……有一夜我做了个梦,梦到了娘。娘在那个世界里依然爱画蒲公英,梦里我问娘,“为什么爱画蒲公英?”梦境中,娘望着“仓圆子”上的画,讲起了这段苦涩的经历。梦醒来,也记起一段我小时候娘不让我割草时不小心割了蒲公英的事……那是我七八岁那天下午割草,天黑当我把割的草交到生产队饲养院后,把留下来给小兔子吃的一把嫩的草和蒲公英拿回家,母亲发现了有几颗蒲公英时,脸立时严肃起来……原来,这是一段母亲刻骨铭心在生命里的记忆——那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历年,姥姥带着十二三岁的娘讨饭路上发生的一件事。连年灾荒,秋瘪春瘦,为吃口饭不得不去讨饭。讨了一天,能讨到一块干粮便是幸运。回家路上姥姥把要到的仅有一块窝头,给了娘吃,而姥姥因一天未吃东西,饿晕倒在了路旁。娘那时还是个孩子,被吓的不知所措。这时山路上走来一老叟,看过情形,急忙指了指堰边开着小花的野草给娘说:“快把那草拔来!”娘慌慌不择路的爬过地头,来到开着小*花草的堰边,急忙拣大棵的拔了一小把攥在手里,用葫芦做的水壶里的水洗了洗,净其土摘除干叶,然后嚼碎喂姥姥吃了下去。不一会,姥姥便醒了。娘想感谢白胡子爷爷,想起了老叟,环顾四周不见。向西斜的夕阳中望去,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叟渐行渐远,消失在了夕阳的余辉里!蒲公英让姥姥重生,蒲公英便成了镌刻在娘心上的“画”!蒲公英普度众生的品格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因蒲公英故事,娘爱画它,因蒲公英的品质,娘就做了棵蒲公英,……每到春来,旷野里,遍满拎小篮,执小铲的村姑、闲夫,为您而来——您,蒲公英,你绽放异彩!您凝聚了山里人气质,闪烁着家乡儿女的风姿。声明
本期所发作品为作者原创文学作品,由作者授权本刊首发,并对文中所涉内容负责。为尊重作者,维护原创,其它媒介转载或使用,请在本刊后台留言或联系本刊主编应允,合法使用将给予人性化开通白名单。因本刊发文具有连续性,若非违法违规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删除任何一期发文,其它公众平台因需要要求删文,经作者同意后需向本平台支付元断号费、编辑费、“原创首发”转让费;作者个人要求删除已经发布的作品,需向本平台支付元断号费、编辑费、违约费。谨遵网约,谢谢合作!
本期采用图片源自网络。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