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掬水源流,明月在手
导演:陈传兴
主演:叶嘉莹
上映日期:年10月16日
片长:分钟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导演所执导纪录片“诗词三部曲”的最终章,(前两部分别为《他们在岛屿写作:如雾起时》《他们在岛屿写作:化城再来人》)。该片记录了叶嘉莹的传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展现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
她的一生都在诗词的瀚海中溯源,历经坎坷也不忘捧起明月,照亮一方千古。当清水荡漾尽历史的尘埃,终留下玉盘当空彪炳史册。
剧
情
简
介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内。她幼承庭训,受业于诗词大师顾随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中,扮演着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论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对新诗亦抱持兼容并包之态度,来往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叶先生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多年来致力推广对儿童的诗歌吟诵教育。教学研究之外,叶先生亦将生活经历与心境融入创作,传承千年诗心,纵使岁月坎坷也仍不懈追寻。她一生历经战乱、*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文革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
01
明月在梢,细水长流
当一轮明月升起在画面的彼端,寂寥无声的夜晚似有澹澹寒流。身处影院的你我恍惚蓦然澄净下来,一睁眼,只剩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月无声湿桂花”。
这是整部电影的第一个画面,静谧、悠然、岁月静好,共同奠定了影片“慢美学”的主色调。
作为一部纪录型的电影,《掬水月在手》并不像通常的商业片那样有着引人入胜的剧情,它以独特的缓慢细腻之节奏,将叶嘉莹教授波澜壮阔又风轻云淡的一生娓娓道来。从明月在梢到蒹葭盈野,从云横万里到丹楹刻桷,如同薄山夕日将光影洒下,又似朝晖引岚浅浅迷蒙,电影的画面始终淡然而又和煦。
人未至,声已出。叶先生的声音虽苍老却仍金声玉振,随着镜头缓慢的平行移动,声画一体营造的恬淡气息就这样扑面而来,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气息中“千呼万唤始出来”。
以空镜化开诗意,杏风拂梢,皎月迢迢,叶先生的一生在光影交错的静默平静中浅浅铺开。
02
短歌吟咏,诗心绵长
作为一部文艺片,由日本音乐大师佐藤聪明先生创作的电影背景音乐《秋兴八首》可谓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日本雅乐独有的演奏乐器,男女声部交织的高低混响,依感古诗声韵而作的古语今吟,重章叠句式的反复吟唱,以及京剧慢板一般的婉声长咏,伴随着画面的缓缓推进,营造出空灵苍茫的广阔意境。声声入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般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轮回往复的音乐时空将我们彻底拉进了那样一种千帆过尽、坐看云舒的清雅人生之中。
从左至右:佐藤太太、男中音、
女高音、佐藤先生、陈导演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正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而这样的意境又正符合了叶嘉莹教授经历时代兴衰、家庭变故、物是人非之后,仍旧宠辱不惊的人生价值取向。
而这部影片中的主题曲《短歌》亦以悠扬清淡的旋律概括出诗词为骨,文脉溯流的奇谲旅程。
“我拾起咏唱一番,都是真实的短歌。于是凝视手中的月亮,结晶于前世发生在来生……”
当短歌唱罢一曲,文海泛舟,那一缕诗心亘古绵长。
03
北平烟尽,四合已矣
叶嘉莹的童年是在北平胡同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里度过的。飞檐反宇,垂花游廊,四四方方一天井,一抬头,便是方块里的老北京天空。
作为满清贵族叶赫那拉氏的后裔,先生自幼便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北平的一方四合院内,从牙牙学语到豆蔻年华,家中长辈始终以诗书浸润小嘉莹的灵*,她的童年与嬉笑玩闹无关,自坐于一室而捧书,专心致志竟连母亲也感到诧异。
诗文酿就的灵*永远书香一地,叶嘉莹的灵*从一开始就比大多数人更有重量。
一九三七年的炮声轰碎了北平城的平静,父亲被迫南迁,母亲积郁成疾,终于在先生十七岁那年撒手人寰。
那夜雨打梧桐,芭蕉垂泪,姑娘独坐窗下,声声泣血,终于写作《哭母诗》八首,字字诛心。
“叶已随风别故枝,我于凋落更何辞。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
当电影中先生重回北平故居时,所有的物是人非竟那般毫不掩饰地暴露在你我面前。先生也谈到了母亲逝世,很难想象,她始终平静,像极了这方四合院,历经了几代风雨,虽垂垂老矣却风骨犹存。
我总是相信,先生的所有诗情都是在北平这方小小四合院中孕育出来的,而她生命中的一切苦难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也不知是否是应验了自古以来诗人大都逃不过的凄怆命运。
04
寻根草原,溯流而上
电影中有一场是十分令我感动的,那是影片已进行到后半部分时,北平的过往烟云已悄然散尽,祖辈留下的那句“我们的家乡在草原”使先生开启了一场精神寻根之旅。
纵观先生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不断回乡的过程中度过的。从离开北平到客居台湾,再到离开台湾定居温哥华,她似乎离家乡越来越远,而骨子的乡愁却与日俱增。或许也因着这个原因,先生在踏上回国的旅途时才会那般心潮澎湃写下一首一千多字的《祖国行》吧。
于是后来,回国、回台湾、回北平,先生一步步找回了她过往丢下的故土。可正如上文所说,北平的四合院已非昔日模样,幼年的回忆已再无法复制。“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现实中的故乡已无处可寻,于是血脉里的呼唤便激励着先生去追寻精神故土。
叶嘉莹教授在影片中站在叶赫古城的遗址上时,一轮红日照耀在满地*草之上,先生独立着,孑然一身,不知为何,叫人湿了眼眶,回过神时,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已将所有观众的灵*淹没。
我们都是故乡的孩子,当现世的种种已成悲哀,精神的呼唤却终于屹立不倒,融入归根落木与南来断雁中,成为每个人不灭的心灯。
05
飞鸿过尽,雪上留痕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白茫茫散尽真干净,满地的霜雪成灰,天地间一片寂寥。而在那雪地之上,什么都没有,除了飞鸿过尽时偶然留下的指爪。
我乍一惊,脑子里便立时浮现出了东坡先生的这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佐藤先生的作乐响起,我反复吟咏着这几句诗,回味着影片中呈现出的先生的一生。
少年时书香浸润,也曾爱上层楼;青年时突遭变故,初尝人间心酸;中年时*治迫害,牢狱一场压垮丈夫精神命脉;老年时托身讲台,毕生所学献于华夏诗*……
她的一生是别人的几世,她尝过的风雪是旁人三生的总和。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先生心中对中华古诗词的热爱却从未磨灭,从掌诗词心灯之日起,她便高高举起,细细呵护,用生命的热度维持着心灯的明亮。
当她一头扎进文海时,便是飞鸿振翅时;她在诗词的国度任意西东,从未想过留痕,却终留下不灭的爪印。
这个结尾,无比澄净,正如先生的一生,古井无波。
你不仰望明月,
只是于源流掬水;
可当你埋头下去时,
月亮便在你手中了。
《掬水月在手》片花
推荐阅读
小雪|寒冬已至酿雪心
文学院举办校级“信仰公开课”示范课
新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邱小芮
图片:来源网络、成怡宁(封面图)
排版:周亚蕙
审核:朱颜悦悦、孙佳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