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小明的对话中,提及一个概念:“人们没有意义,只有体验!”
为了针对这个概念展开更深的探讨,我找出了一篇以前的文章,经过重新的编写,今天在此分享给大家。
如果我说“人生没有意义”,会不会被人认为是一个负能量满满且生无可恋的家伙。请让我先把话讲完,我要讲的是“人生没有意义,只有体验”。
在一次暑期青少年的活动中,我带领着几十位青少年一起去登山徒步。在烈日的炙烤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队伍被越拉越长,一些体力充沛的队员跟随着助教老师,跑在队伍的最前面。一些体力或参与度比较弱的队员落在了最后。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始终跟随着最后面的队伍,期间有一位少年忍不住问我,“老师,今天徒步的意义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呢?”
“意义?没什么意义啊!”我回答说。
“没意义!?为什么要我们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少年显得有些生气,声音也提高了。
“好吧!那么我问你,你所说的意义是指对我的意义?还是对你的意义?”少年被问住了,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我继续说,“也许人生没有意义,只有体验。你体验到了什么?”
这是一位被“教育”得很不错的少年,也许是父母或者老师曾经告诉他,人生一定要有意义!于是对他来讲,要做就要做有意义的事。
可是试问,这位少年人生的意义由谁来定义呢?父母、老师、还是未来的老板上司?就算是某人觉得自己有那份莫名其妙的资格感,敢于为定义他人的人生意义,那么这是这少年真正想要的吗?
凭着这一份他人定义的意义,他会快乐,会幸福,会满足吗?或许,答案只有当这位少年体验过之后才能知道。
没有体验,人生哪有意义?
“爱情,不就是荷尔蒙的分泌,再加上自我催眠吗?”这句话并不是出自一位专业的生物学家之口,也不是出自一位阅人无数的中年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位豆蔻年华的中学女生之口!
她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啊!好像的确是这样啊!难道这就是爱情的意义吗?
如果仅此而已的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红尘男女投身其中?如果仅此而已的话,为什么有人咏出那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当这个女孩长大之后,还会去拥抱爱情吗?
没有体验,如此精辟的定义有何意义?
今天的很多孩子不是不懂事,而是太懂事。在我接触的青春期亲子关系咨询中,很多父母都表示自己的孩子懂的太多了,有时自己讲道理根本讲不过他。
没错,时代不同了!在以前的社会,孩子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是有限的,作为成年人的父母通常比孩子拥有更多的渠道。当父母控制了信息渠道的时候,就可以控制孩子的心智成长。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只有通过父母(上学后也可以通过老师)获取知识和信息,当然父母也会因此而感受到权威感。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几乎可以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身为更擅长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来讲,很容易在这一场信息的比拼中轻松胜出了。在知识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下,很多孩子的知识体系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母长辈。
在一个青少年的咨询案中,一位初三的女孩子向我阐述了关于父母性格的解读,分析了父母的成长过程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性格。活生生地向我讲解了一堂原生家庭对于人格形成的课程,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这些可是我很多学员上了课才搞清楚的理论,不由得让我大跌眼镜。
当我问她,从哪里学来的?她回答说,在知乎上自学的,还挺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想研究得太深!
面对这一个个的案例,我每次都问自己,我们还需要去教这些孩子吗?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去教这些孩子的?这或许也是现在很多父母的困惑。
其实,我认为还是需要去教,也有东西可以教。只不过不是去教那些道理和意义,而是教他们去体验。
现在的孩子通常都是知识太多,但是体验太少。到头来,讲得清楚,说得明白,但就是做不好!
普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平安安,少走弯路,少吃亏。于是,父母们总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掏心掏肺地去教给孩子。结果怎么样呢?
孩子偏偏就是不爱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每当这样的情况,总是让很多父母伤心不已。
其实,父母们大可不必如此伤心,因为他们只是忽略了一件事,那些传授给孩子的所谓人生经验,只不过是父母自己人生的体验。
父母们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得到了真实的体验,凝聚成一句句人生格言。然而,对于孩子来讲,所谓格言只是一堆空洞的大道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没有体验的道理,如同一句谎言。
那一次暑期的登山徒步,最终经过差不多四小时,所有的孩子都完成了旅程,一个个累得东倒西歪。
当大家晚上聚在一起,分享这一次户外徒步的体验的时候,心得与感悟写满了好几张海报纸。
其中有一个孩子分享,“很多事坚持很难,但是,放弃更难”。
此刻我相信这一句“心灵鸡汤”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大道理,而是真真切切地体验。
喜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