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玉萧寒
图片
网络
引子
二十年前的那个冬夜,秦淮河上交织着灯影暗淡的水波,如熏染着一陇青烟,似有若无,蔷薇色的,四下打点着心情。泛舟河上,两岸的静谧,伴随着水波的轻婉,听水声低吟,看月色缥缈点映波心,被桨一击便碎落成了琼瑶。风中仍有寒气,却不十分逼人,靠近夫子庙时,便离船登了岸。
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三百余年弹指一挥,繁华依旧,沧海桑田。当年河上往来的花船画舫,两岸的燕馆歌楼,百艳花魁,丝竹管弦,浅斟低唱,如今何处寻迹?当真是“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哎呀,一时没控制好情绪,差点写成散文。赶紧开始今天的话题,秦淮八艳之柳如是的似水年华。
首先声明,那时秦淮河两岸的秦楼楚馆(即青楼),绝对不能等同于现今某些秘密提供特殊服务的娱乐场所。二者最大的区别,现今那些场所仅仅满足顾客的某种动物性需求,而青楼提供的是爱情。
为什么那时候还会有专门提供爱情服务的场所呢?
先介绍一下故事背景。
晚明时期,由于程朱理学逐渐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存天理,灭人欲”价值观引导下,一切超出维持人类生命和维护人伦纲常的事都算“人欲”,属于“被灭”范畴,其中当然包括爱情。再加上那时候的婚姻都得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一切以爱情为目的的婚姻反而成了耍流氓。
可是“人欲”是可以被灭的吗?
朱熹他老人家早已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欲望这玩意就像洪水,某一个方向堵得太厉害了,往往会在另一个方向造成决堤,古代中国独特的青楼文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这里我想提醒一下大家,万一有机会穿越过去,千万别跟暴发户似的以为撂下五百两银子就想为所欲为,纯属丢现代人的脸。在那个时代,想在青楼这种地方得到一位美女的青睐,钱只是敲门砖,要一亲芳泽,你得花心思去追!
是的,你没看错,在青楼这种高层次场所消费,就算花再多钱,你也得凭才华,情趣,风度,魅力去打动姑娘的芳心,不然你可能连姑娘的小手都摸不着。
“秦淮八艳”就是晚明时期在秦淮河畔挂牌营业的八位青楼女子,是当时青楼界的行业领*人物,个个天生丽质、艳冠群芳。
她们从小就由专业人士按文人心目中理想恋人的标准培养,接受过极其严苛的诗书礼乐训练,到了可以从业的年纪,都已经修炼成气质娴雅、才华出众,仪态万方的士大夫收割机。
今天要说的柳如是,无论美貌,才华还是情操,毫无疑问都是“八艳”中的佼佼者。
美貌自不必说,那些年但凡见过柳如是的男人无不为之倾倒,她的才华也不输于当时的绝大多数文人。举两个例子。
一是其名
柳如是本名杨爱,挺俗的是吧?但是入章台之后她自取的艺名柳隐就非常有意思了。当年隋炀帝賜柳树为杨姓,因此柳即是杨,并且用此姓又暗合一个典故(有人能答出是什么典故吗?)。
单名隐字又寓意着把真实的身份隐去。特别是她的字“如是”,传说出自辛弃疾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现不愿流俗的高洁之志)。同时,“如是”又是佛教用语,用来表示真如实相,两层含义相加,意味深长。
二是其诗
称其为明代著名女诗人一点也不为过,她的诗既有闺房缠绵之情,又有慷慨任侠之意。十几岁时写的一首《剑术行》:“家徒壮气满天下,广陵白发心恻恻。”其豪气纵横,笔力可堪扛鼎!不说作者谁能想到出自一名妙龄少女之手,难怪她能自称女侠。这样的奇女子,得让世间多少男人自惭形秽?
命途多舛的青少年时期
自幼家贫多次被转卖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幸,可对于柳如是来说,却让她脱离了那个时代多数女性注定平庸的生活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礼教的束缚,也造就了她一生的传奇。
十四岁那年,柳如是作为侍妾,短暂地进了当朝阁老(即宰相)周道登的家门。周阁老喜爱之余,还精心调教了柳如是的诗文。可是周老头没多久便死了,柳如是随即被周阁老的遗孀们赶出周家,在松江弄了一条画舫,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自主创业以后,第一个扣动她心扉的是富二代兼才子帅哥,号称“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
那个冬日,柳如是站在船头,豆蔻年华,芳菲妩媚。她似笑非笑地对痴痴立在岸边的宋公子说,“跳进河里我就答应你。”话音未落,宋公子便“扑通”一声便跳入河中,几乎淹死冻死。柳如是大为感动,并迅速坠入爱河。缠绵之中宋公子许以婚姻(娶为正妻)。
结局不会有悬念,作为世家豪门的宋家岂能容下柳如是这种身份的女子?一个强势的母亲正是宋征舆这种大家公子的标配,恰恰天下妈宝男的共性就是一个怂字。柳如是苦等半年多没等来娶亲的轿子却赶上官府扫*打非接到一纸驱逐令(这当然出自宋母的手笔),被逼无奈只得托人约宋公子相见,向他问一个名分。
不料宋公子拖拖拉拉磨蹭半天才敢出来相见,听完柳如是的遭遇只是唯唯诺诺地说了四个字:“姑避其锋”,全无当初拍胸脯时的豪气。柳如是听罢,于案上抚琴一曲,余音未了,持刀斫琴,七弦俱断,乃与君绝。
刚烈!看透了决不拖泥带水。
不过十四五岁的柳如是还是图羊图森破,她不懂是否能为自己一句话而跳河并不是考验男人的唯一标准,反而在女孩面前经常整出一些毫无意义出格行为的男人,往往具备幼稚,低自尊和没有原则三种性格。
真正成熟可依靠的男人决不会仅仅为女孩的一句话往水里跳,但面对自己深爱的女孩,必定会一诺千金。
虽然结束了一段恋情还搭进去一把挺贵的古琴,但柳如是并未沉沦。她迅速从情感挫折中走了出来,充分发扬爱岗敬业精神,继续投身于火热的青楼事业。
为积累实战经验,柳如是身着男装,一头扎进文人堆里,和他们一同饮酒谈诗,纵论时事。由于她“妍质清言,风流放诞”,人长得美,酒量也好,性格奔放,为人豪爽,诗词水平极高,因此所过之处,才子无论老少,成片成片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概莫能免。
比如“云间三子”除昨天提到的宋征舆,柳如是还顺利收割了李雯和陈子龙。呵呵,此“三子”果然是趣味相投。
期间,柳如是两赴嘉定,向“嘉定三叟”求教诗文,直接把三叟之一年逾古稀的程孟阳老先生逼成单相思。想想也是,程老先生都这把年纪了,面对十几岁能做自己孙女的女孩子,这份爱慕之情怎堪启齿,以为人人都是那个谁啊?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认为柳如是水性杨花,我却不这么认为,原因有四。
其一,柳如是这一生只认认真真地谈过三场恋爱,前面和宋公子算一场,后面还有两场,接下来会讲到。单从数字上看比很多现代人的情感经历都简单。
其二,每段恋情她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而且都是奔着婚姻去的,这点特别重要,是区分爱情和耍流氓的根本标准。以至于每段恋情结束都会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最后更是为之付出了生命,我还从没见过谁为了水性杨花玩命的。
其三,能打动她的唯一标准是才华。柳如是曾将一个花三十金(三十万元人民币)只为见她一面的俗人直接赶出门去,只有对爱情有着坚定信仰的人才能如此不计较个人得失。
其四,很多男人是单恋她,只是出于职业道德她无法拒绝,毕竟,干哪行都是为人民服务,无论哪个职业都不能戴着有色眼睛去看,对吧。
为情所困的青春岁月
那个让柳如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男人终于出场了,他正是“云间三子”之首,晚明第一才子,明代第一词人,文武双全的抗清民族英雄,烈士陈子龙同志。
柳如是对陈子龙的才华与为人十分仰慕。
据记载“柳嘗之松江,以刺投陳臥子”,柳如是主动递帖子,拜访陈子龙,还自称“女弟”,结果陈子龙“不悦,竟不之答”。
柳如是非常不爽,直接找上门开骂:“風塵中不辨物色,何足爲天下名士?”人家要见我都得花钱,我倒贴来见你,还拽得跟二百五似的,再装我抽你信不,当真是美人难过英雄关!
见柳如是如此豪气干云,陈子龙果然不再装了。没有正式确定恋爱关系前,二人先是用诗词试探着互撩。
如,陈子龙作两句“各有伤心两未知,尝疑玉女不相思”,柳如是便回之“妾之心已乱,君思全未生”,似乎都在嗔怪对方不解风情,却将恋爱男女曲折深婉的隐秘心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人还是得多读书,有文化的人搞暧昧都能搞得如此风雅缠绵,将那些积郁于心又无法倾吐的情感煎熬,幻化为诗的语言,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却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不像没文化的粗人,把恋爱谈得像一杯清水,寡淡无味,只好往里丢两粒钻石,其结果也就是看上去很美,那玩意喝着又不能上头。
一日二人泛舟河上,陈子龙以“洛神”称柳如是,柳如是大不以为然,认为自古以来都是男人对女人品头论足,视作玩物,这次她要好好品评一下男人,遂作《男洛神赋》。
这一年柳如是十六岁,这篇《男洛神赋》放在当下起码也是高考满分作文水平。文章太长不引用了,要看自己百度,总之大意为柳如是流着哈喇子夸陈子龙又帅又有才,并向其表达了一种只要好好伺候老娘一定不会亏待你小子的美好憧憬。
然而世间凡是看上去过于完美的事都不会长久,很快,陈柳二人便尝到了苦涩的滋味。
其实陈柳二人的悲剧结局是早已注定的,原因很简单,陈子龙比柳如是大十岁,并且早有妻室。可见那时候的人谈起恋爱倒是从不考虑自己的婚姻状况。
陈子龙正妻张氏和宋征舆的娘一样是个狠角儿,尽管心高气傲的柳如是此时情愿与陈子龙为妾,并且就在与柳如是恋爱期间陈子龙也确实在张氏的操办下纳了一房妾。但站在张氏的立场上,你柳如是想进这个家,没门儿!
其实也好理解,老公纳多少房妾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既然张氏本人得不到丈夫的真爱,家里决不能出现一个时时刻刻勾着丈夫*的狐狸精。
十七岁那年春天,知道婚姻无望的柳如是还是不顾一切地在南园与陈子龙同居。那年初夏,张氏带着陈子龙的母亲与祖母亲赴南园手撕鸳鸯。经过一番长谈,面对三位老女人凌厉的攻势,柳如是黯然神伤地败下阵来,默默离开了心爱的男人。
虽然难于割舍,但柳如是面对情感问题向来遵循“你若无心我便休”的原则快刀斩乱麻。一个无依无靠的女子,每每都能表现出这样的勇气与决断,怪不得连国学巨擘陈寅恪先生都颂扬她有“独立之精神”。
只是这段恋情伤她太深,此后许多年里,每当夜幕降临,满怀的离情愁苦连绵无尽,无计可消,只能将满腔凄怨借助诗词倾吐于字里行间。
离开陈子龙后,柳如是写下《梦江南·怀人》,一共二十阕,前十阕连呼十次“人去也”,后十阕连发十问“人何在”,词中反复提及曾与陈子龙旧时共栖之南园景物,反复回味两情相悦的点点滴滴,读来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触景伤情,感人至深,被陈寅恪评价为“绝世之才,伤心之笔”。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又去百度出来读了几遍,恍惚间觉得竟然能够感同身受,太消磨意志了,看来这类诗词还是少读为好。
这里简单粗暴地引用一首一尾吧。“人去也,人去凤城西。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首阙),“人何在?人在枕函边。只有被头无限泪,一时偷拭又须牵,好否要他怜”(尾阙)。
尤其是尾阙,看似是这二十阙词中最直白最没有文学性的,但是最为情深意切,读来肝肠寸断。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他去哪儿了?以前不是夜夜在我的枕边么,如今只剩下空空的枕函。一个人睡好冷,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越擦,流得越多。此刻我这样伤心,他会知道吗,可是就算他知道了又能如何?”字里行间透着悲凉与绝望。
在读这首词时我们千万不要忘了,作为一名在船上开业的烟花女子,她十几岁的年纪便饱尝人生的坎坷,只身流落江湖,漂泊的日子里没有半分依靠,此刻如此伤心,待到天明还要强颜欢笑应对来访的客人,这首词描写得不仅是情感挫折,还有顾影自怜,身世飘零之感。
离开柳如是后,陈子龙考上了进士,当了官,清*入关后毅然投身抗清事业,不幸被俘后投水殉国,成为柳如是诸多男友中唯一一个坚持抗战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有才华,有理想,有骨气,有节操,事实证明柳如是并未看错人。
柳如是从此又穿上男装,四处游历,结交名士,让时间慢慢抚平内心的伤痛。
波澜不惊的中年生活
经历了两次感情挫折已经22岁的柳如是,在那个年代早已归入大龄女青年行列。画舫工作室不能开一辈子,该为自己找一个归宿了。
偏偏柳如是又是极高傲的,择偶标准是既要有才,日子又不能过得太寒酸,还不甘心做人家的姨太太。在这种拧巴的心态下,一扇扇窗户在她面前被关上,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钱谦益。
我估计第一眼看到钱老头,柳如是便在心里将他收入囊中了。钱老头除了年纪实在大了点(时年58岁,大柳如是36岁),其他方面却非常符合她的择偶标准。文人,有才华,有情趣;高官,有背景,有能量;地主,有田宅,有银子。更重要的,这般年纪,这种地位的男性,家里基本都能摆平,不太会有类似于宋母陈妻那样的凶悍妇人出来搅局。
认识柳如是时,正是钱老头官场失意之际,受伤的心灵需要寻找其它方面的抚慰,比如美女,比如爱情。钱老头也不含糊,一出手便是一座纯手工打造(钱老头亲自监工建造)独栋山景豪华别墅,取名“我闻室”(与柳的名字合为“如是我闻”,看过金刚经的都懂),那叫一个讲究。
24岁那年,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二十多年的漂泊生涯,终于寻到了归宿。钱老头也真没亏待柳如是,以正妻之礼娶了她,又在家了立规矩要称柳如是为“夫人”(这番操作在当时要冒极大的*治风险)。回头又送了她一座楼,里面放满了珍本古籍,这些都是文化人的玩意,老贵了。
如果说柳如是嫁给钱谦益纯粹是奔着钱去的,我不认可,柳如是当时也算行业翘楚,以她的江湖地位想弄几个钱或嫁个有钱的老头还不容易?她能看上钱老头,甚至一度放言非他不嫁,说明钱老头的才学修养还是让柳如是倾慕的。
嫁给钱谦益以后,二人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他们一起游历江南的名山秀水,闲暇之余,一起吟诗作对,打情骂俏。不久,柳如是还为钱谦益生了个漂亮可爱的女儿。如果不是后来清*入关,这样神仙般的日子还将继续下去,故事就此也该接近尾声了。
青楼女子VS士大夫的气节
可是,历史不容假设,闯王进京,逼死了皇上,清*入关,赶走了闯王,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原大地,生灵涂炭。钱老头抓住机会地在南明弘光朝廷任了个礼部尚书,可惜当时明朝气数已尽,转眼清*便兵临南京城下。
自幼饱读读书的柳如是却是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当年她与陈子龙如此意气相投,不仅仅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学爱好,更是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
以钱老头当初在文坛如日中天的地位以及长期受朝廷培养的经历,无论如何也应该具备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眼看南京也守不住了,绝望之中柳如是提出要与钱老头一起自杀殉国。
可是到了船上喝完酒,正打算往湖里跳的时候,老头用手试了试水温,却对柳如是说:“这水太凉了,这几天老夫身体不舒服,跳下去要感冒的,要么下次吧。”
柳如是估计当时鼻子都被气歪了,这可是自杀殉国唉,那么庄严的时刻,严肃点行不!一气之下便想一个人投水自尽,又被老头死死抱住,本来特别悲壮的殉国之举只得草草收场。估计回去家人一看还以为二位诈尸了呢。
之后老头便降了清,又北上去清朝当了官,往日的高大形象完全崩塌,伤心失望之际,柳如是决定一人留在江南。但柳如是仍不死心,撺掇老头秘密串联各类反清会道门组织,她自己更是倾囊资助反清复明大业,终于东窗事发,老头锒铛入狱。柳如是又散尽家产,上下打点,救出钱老头。
钱谦益出狱后,还是活出了点气节的。最后的日子里,他频繁联络各路义*,全力推动反清复明大业,无奈大明朝确实气数已尽,凭当时那几个反清志士,终也无力回天。82岁那年,钱老头撒手人寰,这一年柳如是46岁,与钱谦益共同生活了22年。
钱老头一死,一大帮同族就来闹家产,主要策划牵头人是钱老头最欣赏和最信任的孙辈兼弟子钱曾。
其实这些年资助反清大业,包括营救入狱的钱谦益上下打点,此时钱家早就只剩下一副空壳。钱谦益的儿子懦弱,只得来问柳如是对策。
柳如是也不含糊,你们要闹是吧,送出一纸诉状,留下一封遗书,三尺白绫,一缕香*,随风而去,于是惊动了官府,用自己的生命和聪明才智最后一次化解了钱家的危机。
有人说她是殉夫,甚至当时的官府还将她尊为节妇,甚是可笑!其实我觉得柳如是的死,殉的不是夫,而是情。
尾声
时光穿梭,仿佛又回到松江水上,那时的柳如是豆蔻梢头,情窦初开,一身侠骨,一副柔肠。楼船画舫关不住的青春,她却用来浪迹江湖,怡情山水,纵酒长歌,得春风大雅,作秋水文章。不愿杏园尽日理闲愁,却要“晴空觅个颠狂处”,并非孤傲怪诞,唯其一生用情之深耳!
然而她一生的遭遇,正应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两句诗。苦苦追求一生的爱情亲情,友情欢情,家国之情,到头来仍是一场幻梦,留不住,放不下,回不去。
就在钱家同族上门闹家产的那一刻,她终于累了,绝望了,悟透了,这四十来年一直支撑她的信仰彻底崩塌,世上再无她的容身之所。
最后,引用她的半阙《南乡子?落花》,权当结尾吧。“莫道无归处,点点香*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THEEND—
读书讲史说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