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气象变化与疾病发生和治理的关系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1/7/3 5:25:00

作者刘晓是我在巩义二中届带的学生,年前和班主任孙新双老师的聚会,孙老师问我还记的刘晓不,我一口报上了名字和刘晓的形象。孙老师夸我记性好,其实不是,主要是学生个性明显——超萌!圆圆的脸、圆圆的眼,即使因地理知识不会受批评,依然是笑着,从来没有怨气。找不到十年前的毕业照了,就用近照晒萌晓!

随后联系上了刘晓,交流就多起来了。有时候是问诊,觉得这三两个月刘晓快成了我们家的私人医生,而且是免费的。有时候,向刘晓请教医学知识。过去了,师生名分在,师徒情谊在。然而,学业水平刘晓已经是小小专家了,尤其在儿科、免疫学方向,独有心得。

今天,聊到她在新冠病*肺炎防治的思路和方子的时候,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印象深者:其一学术论资排辈很严重,年轻人有些窒息感;其二,地理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确实对中医研究有很大帮助,甚至西医也有用。我就让她举例说明。当老师就这个毛病,动不动就提问,好像自己会很多一样。刘晓谈到这篇文章,我就要她发过来,经她太同意转发出来。文章也非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看得懂,但是启示一定会有的!

世界存在着普遍联系,学科知识的边界是人规定的。科学研究面对现实的自然界,面对现实的社会,没有哪一个学科可以独立解决现实问题。夏商断代工程是历史学命题,但是在研究这个问题过程中,宋健组织了全国多学科领域顶级专家协同研究。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也是举全国之力,各个领域的专家协同研究。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纽带与桥梁。但是,地理学科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重视。在联系上刘晓之前,我就和杨珂佳(也是中医专业)说过,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方法、基础知识的理解,可以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珂佳好像没太明白。

从教育的角度看,一个教师不要那么功利,动不动用成绩区分优生和差生。刘晓的数学、地理、物理在高中的时候都不是特别的好,甚至有点薄弱。可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在大学学习中医的时候,自己开悟了。再回头想想过去的知识,发现还是很有用的。也会自觉的回忆高中学习的地理知识和中医理论之间的联系。所谓“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教育是让人开启智慧的,是明白道理的,而大道理往往浅显,我们为什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想,也许是阅历不足,机械训练他们,分数可以提高,教育未必发展。

这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目前阿刺爹很痛苦,觉得自己不像教书的,更像社区大妈或者城管,像警察像市侩,反正不像教书的。

现在,我俩还经常讨论地理和中医的关系。刘晓还经常表扬我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很到位。我反过来也恬不知耻的说:有机会再次吃饭的时候,我可以给她重讲自然地理。也许会发现自然地理理论与中医理论有很高的契合度。

教育之乐,在于育才,更在于育人。此人生一乐也!

兹将刘晓的文章转载如下,文章版权归时珍国医所有!

气象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关系研究进展[1]

刘晓[2]龚婕宁[3]

(2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

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各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常常表现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时,也要综合而全面地考虑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气象、季节的变化归根到底是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变化。研究发现,气象或季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防护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主要从气象医学对疾病预防、养护和养生等方面进行研究进展综述。

:气象医学、疾病发生、四时气候

各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影响常常表现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时,也要综合而全面地考虑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气象、季节的变化归根到底是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变化。迄今国内外气象医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影响,气候因素改变对疾病的影响,医疗气象预报和气象治疗等方面。气象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影响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在一般波动范围内维持机体功能的相对稳定,仅引起代偿性生理变化;当气象变化超过人体调节的能力和范围时,机体平衡破坏则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1]。研究发现,气象或季节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与防护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主要从气象医学对疾病预防、养护和养生等方面进行研究进展综述。

1.气候因素改变对疾病的影响

1.1呼吸系疾病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以感染性肺疾病(病*感染和细菌感染)为主。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为致病原的繁殖和传播提供适宜的条件,机体免疫力降低时,细菌、病*、寄生虫、真菌、媒介物等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致病,导致传染病的产生和传播。寒冷可使支气管粘膜纤毛的活动水平降低,呼吸系统屏障功能减弱,使呼吸系统疾病加重。李争等[2]对*乌鲁木齐地区-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情况与气象因素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月最大温差为支气管炎发作的主要气象因素,为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提供依据。气压降低影响人体动脉血氧含量,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概率[3]。湿度过低可致粘膜干燥而弹性减小,纤毛活动减弱使皮肤排泄和屏障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湿度能影响病原体的繁殖,如流感病*和手足口病*在湿热的条件下繁殖较快[4]。温度和湿度与呼吸系统疾病有明显的关系,特别是哮喘和支气管炎,对气象的变化非常敏感[5]。

1.2循环系疾病

气温变化的寒热刺激、高压和强气流,能增加心脏病及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气温较高时,机体周围血管扩张,循环系统负荷加重。气温较低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血管脆性增加,心肌缺氧,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6,7],如脑卒中和心肌梗死性疾病。蒋桂花等[8]对例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猝死在寒冷或炎热季节发病率较高(P0.01),心律失常以季节交替时发病率较高(P0.01);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猝死发病率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P0.05);结论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节律,寒冷、高温及气温骤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阮烨等[9]以冷空气活动为条件,发现研究对象的血脂、儿茶酚胺、心肌蛋白和血管内皮素及血液流变学等反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各指标均有变化、提示冷空气活动对对血管、心肌和心脏等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性影响。

1.3消化系疾病

气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和气压的变化方面。卢瑞红等[10]通过研究急诊患者急腹症疾病谱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得出结论:急性胃肠炎夏秋季高发;胃肠急性穿孔、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冬季发病率明显上升;腹主动脉夹层等不常见病例在冬春季易集中出现。武正权等[11]通过对上消化道出血(UGB)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经统计各节气平均发病人数以寒冷的节气较高,分别在惊蜇、霜降前后较多,与相对高气温节气(芒种~处暑)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UGB的发生随节气的更替而变化。UGB的发生与气温等气象因子密切相关,随气温的升高,UGB的发病数减少;气温较差增大,UGB发病数升高,UGB的发生与各节气降水量呈负相关,UGB的发生主要与各节气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刘健等[12]发现吉林省UGB的发病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结论显示秋、冬季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季;吉林省UGB发病与月平均大气压呈正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建立预测方程,进行医疗气象预报;人体舒适度指数及其分级与UGB发病关系密切,通俗易懂,适合进行科普宣传,预防疾病发生。徐菁[13]通过对胃肠道疾病的发病季节进行文献综述,发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寒冷季节,而Crohn病在大多数国家中发病的高峰期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在一些国家,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在夏季出现峰值,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1.4内分泌疾病

戴庆等[14]通过观察季节变化对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发病患者的影响,发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包括HT、AT)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出现明确的冬高、夏低的现象(P0.05),AITD发病存在季节相关性,表现出春季高发的特点。

1.5骨关节疾病

气候中的季节和温度变化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松果腺-褪黑素”是机体反映自然季节节律变化的重要标志。张淼等[15]通过季节气候与痹证肾虚型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大鼠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冬夏季节比较中,冬季CIA模型组及伪手术组与夏季此二组的IL-1β、IL-6含量相比较,均有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程岚等[16]通过研究所调查的39例RA患者中,有76.92%的患者的关节疼痛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60.00%的患者在天气变化之前关节疼痛就明显加重。雨雪、寒冷及大风天气对患者疼痛影响较大,且疼痛部位多发生在固定关节,其中以膝关节最为常见,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依次次之。对不同年龄组的RA患者关节疼痛差别有统计意义,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上)关节疼痛较青年者重(p0.05);但不同性别之间,关节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别(p0.05)。此外,天气变化还对RA患者关节的肿胀、晨僵及睡眠、情绪等有一定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变化与天气变化有关。中老年患者对天气变化更为敏感,其关节疼痛程度更重。表明低温、低压、高湿度以及风速可使风湿病患者病情加重。

除以上气象要素之外,气象医学还研究气候因素改变对疾病的影响。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气候变暖、雾霾、沙尘暴、暴雨、干旱等多种极端天气事件频频发生,天气模式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气候变暖、持续高温增加人体循环系统负担,也会增加疾病危险和死亡率,扩大传染病的蔓延趋势。雾霾和沙尘暴可使大气中的各种有害尘粒和污染物聚集,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人数会大幅度增加。暴雨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关节炎等疾病和传染病的广泛传播与流行。干旱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局部贫因地区人群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的机率[17]。

2.气象和气候所致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气象医学主要运用医疗气象预报和气象治疗的方法,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

运用医疗气象预报模型,对某一区域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的气象要素和环境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预测,为敏感人群预防疾病和卫生诊疗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及时采取预防保健措施,避免意外病情发生[18]。

气象治疗是指运用海滨、森林、温泉等利于人体健康的气象或环境条件,恢复人体内稳态的协调能力,以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区域空气洁净,富含氧气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离子,可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另外,研究我国主要疗养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各类人群的影响特点,研制各种人工气候室,可根据机体健康所需的最佳气象条件,人为地制造能够改善体内环境稳定性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治病或保健的目的。

从检索到的文献资料来看,现今气象医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现象的观察方面,主要是气候和气象要素与疾病好发倾向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关于气象要素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多处于描述性或统计性阶段,深入研究气象要素对人体内分泌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鲜有报道,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气象要素与疾病的相关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传染性疾病方面,需要拓展研究覆盖到临床其它各科[19]。

气象医学对疾病的防治方面,均认为应将预防置于比治疗更重要的位置。气象医学开展并推广医疗气象预报服务,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的预警系统,并且在各地区由专门机构定期发布,尤其在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中,提高其准确性,并增加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19]。

参考文献

[1]夏廉博.医疗气象学[M].上海:知识出版社,:页.

[2]李争,李风森,高振,等.气象因素对乌鲁木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急性发作的影响[J].海南医学,(13):-.

[3]张磊,田旭,王一淞.气象条件与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J].科技展望,(24):.

[4]宋广舜等.环境医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页.

[5]周丽萍,严泉,管萍,等.浅谈季节变化与气象要素变化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12(09):3-4.

[6]王瑞,李常新.气象要素对脑卒中发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05):-.

[7]吴丹羽.乌鲁木齐地区气象因素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医科大学,.

[8]蒋桂花,杜金玲,张珉珉,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温变化的关系[J].山东医药,,55(41):63-64.

[9]阮烨.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

[10]卢瑞红,杨振,廖意芬.急诊患者急腹症疾病谱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15(03):43-88.

[11]武正权.气温与节气对上消化道出血影响的临床分析[D].福建中医学院,.

[12]刘健.上消化道出血与季节变化及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

[13]徐菁.胃肠道疾病随季节变化的全球模式[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1(07):.

[14]戴庆,蒋琳,刘超,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季节变化的关系[J].江苏医药,,40(03):-.

[15]张淼.季节气候与痹证肾虚型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16]程岚.北京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

[17]王宁,李杰,李学文,等.极端天气事件干旱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03):-.

[18]刘博.脑卒中和冠心病对天气变化响应及预测模型研究[D].兰州大学,.

[19]李阳,陈刚.气象医学与中医运气学的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10):-.

[1]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刘晓: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博士,E-mail:

.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象变化与疾病发生和治理的关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