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庆祝中国共产*
成立周年红色文艺评论征文
联合主办:
中共日照市委*史研究院
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日照市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日照分公司
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金陵十三钗》影评
王亚舒“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家国面前,薄情女子也可成为英雄。”这是我对这部影片的最初的观后所感。可随着阅历得到不断的丰富,我对于战争中的家国大爱有了更深的理解,随之对这部电影也产生了更多面的看法或者是说感悟。故写下此篇影评来借机发表自己对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拙见。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十分认可与钦佩的,有血有肉,个个立体鲜明。但我还是想通过一段历史背景来引出我想要重点评析的人物形象。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作家严歌苓著的中篇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南京大屠杀时的故事。小说名中“金陵”指南京,“十三钗”指的是故事中13位侠肝义胆的妓女。《金陵十三钗》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大屠杀事件。南京大屠杀,是指侵华日*于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再观以及电影后我对男学生陈乔治、电影中唯一的美国人约翰以及深明大义的“金陵头牌”玉墨印象尤其深刻。我相信金陵十三钗中唯一的男儿郎—陈乔治一定给所有观影者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为救女学生以身犯险假扮女郎甘入虎口。在那个时候使用一个男孩子去欺骗侵略者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对于后果,虽然电影中并未给出答案,但根据故事的发展可以推测《金陵十三钗》男孩的下场非常惨烈,其实男孩完全可以不用走向这种结局,但是尚未褪去稚嫩的少年郎,在危机关头挺身而出。在他主动请缨时,他获许只是不问生死的义气学生;但当他含泪无声却坚定的走向日本人的卡车时,他就是真正意义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少年英雄。约翰这一人物在原著中并不存在,也就是说,原著中完全没有贝尔这个人,原著中只有英格玛神甫和法比副神甫。可约翰这一人物形象满足了人们在战争背景下“渴望一个在危机时刻能够解决问题的主心骨”的心理需求。当日*第一次冲进教堂想要强奸女学生时,约翰的挺身而出可以看作是一种带有普适性的人道主义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约翰在不断地做出改变,从一个贪财好色的酒*变成了一个主动放弃逃生机会、努力帮助女学生们逃离日*魔爪的神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约翰——一个外国人担起了尽可能保护中国朋友知己的责任,这无疑是值得感叹与赞赏的。由此可见这一横空出世的的“美国佬”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却并不显突兀,反而最终令观众感受到了小人物身上跨越民族种族的深明大义。最后是电影中玉墨这一角色,也是最令我扼腕叹息和致敬尊崇的人物形象。对于自己,她勇敢地向命运抗争:对于家国,她又笼罩着大爱的光环。在电影中,女人们推搡着出场时,玉墨就显得与众不同,既从容又优雅,不由得吸引人眼球。再到后来玉墨开口说了第一句话便是英文,不仅让瞧不起她们的女学生很意外,就连朝夕相处的其他妓女们也十分震惊,就更为这一角色添加了神秘色彩。在李教官带着浦生到地窖里面时,玉墨也不同于众人的尖酸刻薄,体现出知是非、明事理,对*人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的人物特点。到后来玉墨与约翰吐露心声,将自己被迫沦落至妓院的悲惨经历倾述出来,可尤为珍贵的一点是她从未放任自己的灵*随着肉体一起溅入泥泞,更让人强烈感受到玉墨那不甘命运摆布的坚韧抗争和对高贵生命的尊重、追寻。而玉墨的大爱则分别在地窖中的那句“让学生们进来”以及最后带头替学生们赴宴中体现。刚一开始,妓女们与学生们的矛盾就不断,但是当侵略者来临,在地窖中一个妓女躲进来准备闭上地窖门时,玉墨两次阻止了她这一行为并说“让学生们进来”,重复这一句话更是表明玉墨不惜自己被发现也要等到学生们进来的决心,这也足以体现玉墨不计前嫌、心怀大爱的性格特点。在影片的最后一部分,玉墨得知学生们即将奔赴一场有去无回的庆功宴时,她主动提出用自己去代替学生们当中的一个,并且在后面号召自己的姐妹们一起,把全部学生换过来,这也体现出玉墨心怀大爱的性格特点。在那个封建思想与战争并存的时代玉墨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被命运打入尘埃却用宽容大义打破黑暗,迎来生命中的阳光,不断地救赎着自我与他人。这部电影最终所呈现的故事走向在我看来是合理的、也是充满了爱与正能量的。中跌宕起伏的每个故事情节无一不体现着这部电影中每个小人物的人性光辉,即使她们是被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妓女。山河破碎,家国沉沦,人人都以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各自为战,自私且通透。但正是一个老兵、一个冒牌神父、一群妓女和年少学生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想法。老兵为救小兵,放弃了出城逃命的机会,并一直保护着学生和女人们;洋人殡葬师做了冒牌神父,一次又一次做了主心骨;那群身世可怜的秦淮河女人们也从风情艳丽变回了素装白净;学生们也从自命清高变成了尊敬那些身体遭受过污秽但心却纯洁依旧的女人们。电影相较于原著做出较大改变的是原著中即使女人们救了女学生,但女学生仍旧鄙夷她们,从未说个一个谢字。但电影中更多展现的是女学生与女人们的相互救赎,她们洁身自好、宁死不屈,但她们也同样心怀感恩。有人说是原著太过黑暗,电影不敢这么拍,但我认为电影中的情节或许更符合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们该有的心理状态与是非曲直观。什么是“大义”?在约翰一次次伸出援助之手时,大义是跨越民族的存在;在男学生慷慨赴死时,大义是作为中国男儿无畏的担当;在秦淮女人换回素装、眼含热泪时,大义便随着秦淮女的琵琶曲儿传遍正在奋力反抗的中华大地!以上便是我对于《金陵十三钗》的全部评析与感悟。作者简介:王亚舒,现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一班。参考文献:作者清河十六——《玉墨人物分析——心怀大爱的主角光环》红色文艺评论征文作品
◆之一:杨春忠
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
◆之二:刘晓曦会当击水三千里,盛世中华再百年
◆之三:葛小明
美丽的事物多与红色有关
◆之四:辛程
用钢铁一般的意志震撼年轻人的心灵
◆之五:郭静
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之六:汤永龙
我读《三做谈》:
◆之七:王兴强
歌声映初心*史忆峥嵘
◆之八:朱蓉
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之九:刘春香
青山握住眷恋,一部《红娘子》致敬建*百年
◆之十:杨艳
《建国大业》观后感
◆之十一:何乃华
让红嫂精神在我们身上闪光
◆之十二:史一君
《潜伏》——信仰之花的绽放
◆之十三:牟江枫
经典永流传——评《林海雪原》
◆之十四:董伟伟
风雨飘摇中的一盏明灯
◆之十五:李本亭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
◆之十六:赵燕云
红星照耀中国:再读《西行漫记》
◆之十七:晨光
高原上的高峰
◆之十八:庄新晨
信仰的力量从哪里来?
◆之十九:卢晓
电影《沂蒙红嫂俺的娘》导读
◆之二十:杨慧
为有牺牲多壮志
◆之二一:王绪丽
《沂蒙红嫂俺的娘》观后感
◆之二二:刘青
红嫂精神世代相传
◆之二三:文娟
从蒿草到楷树
◆之二四:许家强
擒鲨记
◆之二五:李毅然
弘扬沂蒙精神,永葆初心使命
◆之二六:尹德武
重温经典,再创辉煌
◆之二七:陈维津
领略伟人的智慧与胸怀
◆之二八:刘默
品读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学习*史百年
◆之二九:辛君
《觉醒年代》:宏大而鲜活的革命史诗
◆之三十:王成一
山东传统与革命精神的完美融合
◆之三一:刘炳麟
沂蒙红嫂
◆之三二:丁一
*河吟——历史旋律永不落幕
◆之三三:虎妞
五四前夕再读《青春之歌》
◆之三四:荣国华
《八佰》: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之三五:王文选
习近平总书记成长故事为何“圈粉”无数
◆之三六:邢海峰
在追忆中缅怀
◆之三七:张晓梅
唱一首小调给*听
◆之三八:*
《红梅赞》在全民中传唱
◆之三九:卜宁宁
《青春之歌》读后感
◆之四十:魏玉成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初探
◆之四一:刘霞
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之四二:肖文
红嫂精神代代传
◆之四三:张青荣
不忘鱼水情
◆之四四:陈红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之四五:李昊宇
青年强则国家强
◆之四六:刘洪战
电视剧《经山历海》赏析
◆之四七:赵永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之四八:赵廷伟
读《学问人生》有感
◆之四九:孔成刚
站在悬崖之上,为了天亮
◆之五十:牟冰
长征,生命之歌
◆之五一:李守英
城头*号声犹振琼苞零落香尚存
◆之五二:王芳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之五三:袁喜凤
我们永远的朋友——雨来
◆之五四:刘婕
修身正己,知行合一
◆之五五:王晓冬
传承
◆之五六:尹德武
重温经典,再创辉煌
◆之五七:刘汉利
在英雄的土地上抒写壮美诗篇
◆之五八:安宝祥
革命的英雄主义
◆之五九:申展
从领袖的知青岁月中感悟信念的磅礴力量
◆之六十:孙建萍
巾帼英名千古留
◆之六一:王成一
放歌于山海之间
◆之六二:杨春忠
双脚踏平浊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
◆之六三:刘洪战
浅谈《铁道游击队》的红色革命精神
◆之六四:林丽
《林海雪原》:罡风吹来蓝天白云
◆之六五:牟鑫
心中最美的旋律
◆之六六:孟葛
《你的九儿在这里》——生如夏花
◆之六七:宋修敏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之六八:姜卫卫
《东方红》歌曲赏析
◆之六九:高涵月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之七十:吴珊
品读红色经典坚定理想信念
◆之七一:宋晓洁
读《毛泽东诗词鉴赏》一书有感
◆之七二:李本亭
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
◆之七三:卢力王|血染红岩,大爱人间
◆之七四:邢海峰
信仰的力量
◆之七五:迟有道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
◆之七六:康学召|传承改革开放精神,续写春天的故事
◆之七七:汪潇|以另一种“觉醒”让红色精神落地
◆之七八:于美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之七九:刘贵峰|江山遍地英雄血家国倾情志士心
◆之八十:李培金|学习体会为人民服务精神
◆之八一:王倩倩
一支浴血奋斗的战歌
◆之八二:贾洪霆
续写新时代"英雄赞歌"
◆之八三:万勇
《祈祷》读后感
◆之八四:王成一
泥腿子气质,战斗者精神
◆之八五:谢岩
青春早觉醒,归来仍少年
◆之八六:林凡
人民在心中,无往而不胜
◆之八七:刘海韵
为什么青年人爱看《觉醒年代》
◆之八八:巩东贤
人民公仆精神的礼赞
◆之八九:王异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之九十:庄宿*
高山流水猎人*
◆之九一:杨然
*旗百年飘扬,红色闪耀中国
◆之九二:张洁
传承红岩精神,争做合格*员
◆之九三:丁明英
巍巍中华,*兮归来
◆之九四:李蓉
人民的母亲
◆之九五:常芳
经山历海:致敬时代与人生
◆之九六:姜仲卿
同心战疫《人民至上》观后感
◆之九七:魏寻源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之九八:贺凌冰
初心不变,我心向*
◆之九九:申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之一〇〇:高一君
高山无声彰大义,花环有语慰英*
◆之一〇一:陈佳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之一〇二:刘子祺
学*史,铭历史
◆之一〇三:崔晨曦
《觉醒年代》:两个时代的共鸣与觉醒
◆之一〇四:冯莹
谁都曾是那四万万中国人
◆之一〇五:孟凡金
万水千山,最美中国道路
◆之一〇六:赵玉琳
《我和我的祖国》鉴赏
◆之一〇七:李晋杭
品新生十条,励青年担当
◆之一〇八:李文琪
看那白洋淀
◆之一〇九:王宇
海晏河清,国泰民安
◆之一一〇:庄敏萍
胜利的旗帜终将飘扬
◆之一一一:魏露
《人民的名义》评论
◆之一一二:王君瑶
永恒的“青春之歌”
◆之一一三:马瑾仪
品读红色经典,感知百年辉煌
◆之一一四:鹿晓熙
向阳而生
◆之一一五:马乔臻
以青春之名尽情歌唱
◆之一一六:汤捷
而今迈步从头越
◆之一一七:张腾元
《外交风云》观后感
◆之一一八:周海迪
《觉醒年代》有感
◆之一一九:刘蕊
垒身躯筑城墙,仗毅力创奇迹
◆之一二〇:杨文婧
红色经典永流传,百年*史记心间
◆之一二一:戚艺馨
峥嵘岁月一百载,振兴中华为人民
◆之一二二:苗静文
用我的生命,守护好每一个孩子
◆之一二三:徐坤
回望初心,坚定信仰
◆之一二四:崔翔
品读红色经典,感知百年辉煌
◆之一二五:赵萍
品读《红岩》有感
◆之一二六:卢立明
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之一二七:陈红农
创作电视剧本《崮崖之*》有感
◆之一二八:周羽柔/明芊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之一二九:杜京晓
《上甘岭》:既是岁月经典,也是时代流行
◆之一三〇:常欣悦
吾辈更自强
◆之一三一:朱方材
君当醒悟,建我中华
◆之一三二:孙翔宇
品读《红岩》,回顾百年*史
◆之一三三:莫媛媛
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之一三四:胡小琪
烈士存英魄,共赴好河山
◆之一三五:神童新
革命理想高于天
◆之一三六:冯明豪
《林海雪原》作品赏析与感悟
◆之一三七:郭子渲
秦淮云烟旧曾谙,珠帘盛景今展颜
◆之一三八:冯博涛
《觉醒年代》评论
◆之一三九:王婷婷
待细把江山图画
◆之一四〇:刘子瑄
感悟*史星光
◆之一四一:刘烨
《觉醒年代》——出圈正剧
◆之一四二:李逸苇
《觉醒年代》影视评论
◆之一四三:李富盛
听《我的祖国》感悟中共*史之艰难与伟大
◆之一四四:*晋
“青”火燎原
◆之一四五:卢守文
铭记历史,就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之一四六:任思淼
祖国与*,不可分割
◆之一四七:梅立华
阳光普照华夏大地
◆之一四八:路丝涵
雪地中的炽热
◆之一四九:宋丰年
《延安保育院》观后感
◆之一五〇:陈相汝
中共百年,光辉历程
◆之一五一:孙兰琪
浅评《觉醒年代》
◆之一五二:张荦晴
《班主任》导读
◆之一五三:杨阳
青春之歌,成长之路
◆之一五四:于扬米娜
万水千山是坚毅,长征路上无惧存
◆之一五五:赵红萍
《可爱的中国》评论
◆之一五六:王晓明
建国大业观后感
◆之一五七:贺蕊
红星永远闪闪亮
◆之一五八:钟倩
“从山岭到海洋”,寻找赵德发先生的精神密码
◆之一五九:崔瑞
观《小萝卜头》有感
◆之一六〇:许亭亭
闪闪的红星
◆之一六一:李娜
信仰的力量《潜伏》
◆之一六二:夏丛丛
《林海雪原》:洋溢着民间美学风格的红色经典
◆之一六三:尹德满
尽善尽美唯解放
编辑:日照市评协办审核:庄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