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像事件
“小像事件”是浣碧做的所有蠢事中最最危险与自私的一件事。
她为了自己的“终生幸福”,置自己的性命、甄嬛的性命、甄氏一族的性命与果郡王的性命于不顾,策划了一场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漏洞百出的“真爱泄密”事件。
因为这件事,许多人(果郡王,浣碧,孟静娴)的命运轨迹由此改变。
若不是甄嬛当场的忍痛割爱与顾全大局,“小像事件”绝不会平安收场(其实最终还是留下了隐患,害了果郡王)。
只是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这条浣碧凭着个人意志选的路,所有相关人事都要陪着她一起走下去。
人生没有如果,人生只有结果。路是自己选的,就没有回头的余地。
皇上来到御花园,真巧碰见甄嬛带着玉娆捉蝴蝶。皇上一见玉娆就情难自禁,一只咸猪手就先伸出去,要拉住玉娆的手,被玉娆轻轻巧巧地躲开。
我有时在想,若是玉娆真的肯嫁给皇上,怕是得宠程度会比甄嬛有过之而无不及。
皇上喜爱玉娆,不仅仅是一张纯元脸的关系,更有那豆蔻年华的少女独有的青春活泼的气息,直言不讳又字字是理的口才,堪比国手画师的才艺和视金钱富贵如粪土的清高,样样都戳中皇上求偶的“痛点”。
所以当甄嬛暗示要把玉娆早早嫁出去的时候,皇上忙说:不急,不急,小姨还小,再留两年再说。
其实皇上打算采用迂回追求的策略,在玉娆待嫁的两年中,慢慢捕获她那颗金子般纯真又高傲的心灵。
圆明园夜宴,皇上下去劝酒,浣碧连忙去果郡王的身边倒酒,这明明就是故意的。
浣碧是贵妃的贴身侍女,皇上要劝郡王的酒,怎么就轮到她去倒酒了呢?
这显然不合规矩,但是浣碧不管,她用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来施行她的“真爱计划”。所以她倒完酒之后,整个人都卡在皇上与果郡王之间,导致果郡王站起来喝酒的时候,正好撞到浣碧,杯中的酒洒到了衣服上。
甄嬛的小像果郡王一直是贴身带着的,浣碧曾经照顾过果郡王一段时间,肯定知道这点。在果郡王整理衣服的时候,小像不慎掉出,真巧被皇上看到。
此时皇上醉意已浓,心情甚好,拿着香囊,还以为是果郡王的哪一段风流韵事暴露了呢。(浑不知是自己头上的帽子绿了)。
打开一看,却竟然是一张酷似甄嬛的小像。注意,这张小像里女子的头饰是甄嬛还是菀常在时候的发型,和浣碧现在丫鬟的发型有明显区别。如果不经过精心诱导,皇上看到这张剪纸的第一反应应该是甄嬛。
恒亲王这个猪头三,你是故意的吗?
就算这个小像看起来真的像甄嬛,但是你在皇上面前,说你的兄弟藏着贵妃的小像,你是诚何心?
经过恒亲王的提醒之后,皇上也觉得越看越像,甄嬛连忙说:莫须有的事情,我这一年已经经历的太多了。
在滴血验亲这件事后,甄嬛曾经哭着对皇上说:臣妾此身从此分明了?
所以甄嬛此时这么说是在暗示皇上:说好了不怀疑我的呢?可不要再为了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怀疑臣妾与果郡王有私情呀?
当然,此时甄嬛还不是最着急的,叶澜依比她更急。
她连忙甩锅甩到玉娆头上,说这小像看起来像玉娆:马上要到七夕了,皇上是不是要成全一段佳话!
叶澜依说这话的时候,神色非常黯然,有哪个女人想让心爱的男子娶别的女人。但是她没有办法,如果不甩锅给玉娆,让皇上怀疑了果郡王与甄嬛有私情,果郡王就有性命之忧。
慎贝勒听见叶澜依竟然提议要皇上成全果郡王与玉娆这段佳话,顿时急了。
这是我未来的老婆大人呀,我连小手都还没有摸过,怎么可以被皇兄夺爱?
这时候皇上的反应非常有趣,他也喜欢玉娆,他也想与玉娆成全一段佳话,他怎么会把玉娆指婚给果郡王呢?
虽然皇上推理的思路是对的,但在潜意识里,皇上是不愿相信玉娆和果郡王有什么瓜葛的,所以第一个就把玉娆给排除了。
那如果这小像不是玉娆,又会是谁呢(甄嬛)?
此时浣碧才出来告罪,说这小像是她的,并且编出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爱情故意,在此故事中,她与果郡王你侬我侬,就差海誓山盟了。
不得不说,浣碧出来澄清的时机选的非常好,她再不出来,甄嬛和果郡王的奸情就呼之欲出了。她特地选了这个时机,就是逼甄嬛和果郡王接受现实,要么成全我,要么大家一起死。
皇上问甄嬛:嬛嬛,她的心思你可知道吗?
甄嬛回道:臣妾竟是个傻子,这丫头瞒的臣妾好苦!
看甄嬛此时的表情,是不是让人不寒而栗?
我想甄嬛此时的真实心态,应该是既有点看不起浣碧,也有点怨恨浣碧的。
你自己不要命也就算了,你不顾我的性命也算了,你口口声声说爱着果郡王,你连他的性命都不顾了吗?
竟然用我与果郡王的私情来要挟本宫就范,你这个好妹妹,坑姐姐的时候真是一把好手。
当然,此时看不起浣碧的不止甄嬛,还有叶澜依。
明知道果郡王喜欢的人是甄嬛,竟然为了一己私利设计心爱的男人,浣碧对果郡王的爱是索取,而叶澜依对果郡王的爱是付出,叶澜依当然看不起浣碧那“自私的爱”。
但是此时戳穿浣碧就是伤害果郡王,所以叶澜依只有咬牙切齿地挑眉讽刺她:原来你和果郡王这么有“缘分”呀,那我上次偷听的时候,怎么看见果郡王缠住不放的人是熹贵妃?
谁知浣碧得陇望蜀,她不仅要嫁给果郡王,而且最好风风光光的以正妻身份嫁给他。
所以她言语中说自己是个丫鬟,怎么有幸伺候王爷,其实是在暗示甄嬛,要给她抬一抬身份,否则的话,哼哼……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我要是一跺脚,大家都得掉下去。
而皇上此时的心态也极为微妙。小像、杜若、绿色的梅花这些细节都是浣碧精心准备好的,就是为了让自己与果郡王的爱情显得真实可信。但是她这个计谋有一个致命的破绽,就是从始至终,都是她在唱独角戏。果郡王这个“浣碧的爱人”的角色,是缺席的。浣碧都絮絮叨叨说了好久,果郡王就是不表态,这合理吗?
但是皇上愣是相信了是浣碧与果郡王有情。(相信浣碧与果郡王有情就是相信甄嬛与果郡王无情)。
就算英明如皇上,在潜意识里也只愿相信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判断。
皇上最后说:把浣碧赐给你,朕给放心!
那语气,那神色乖戾中带着狠意,一点看不出很高兴的样子。
其实他在警告果郡王:你也只配对贵妃的丫头有点非分之想,若是其他人,哼哼哼!
看到这一幕,我心里最心疼的人,就是甄嬛。
四面八方都是撬墙角的人,只有她一个人为了她所重视的人的利益顾全大局,力挽狂澜。
甄嬛提议要收浣碧为义妹,以钮祜禄家二小姐的身份,嫁给果郡王为正福晋。
不仅仅是安抚浣碧这个定时炸弹(提醒她不要再乱来了),更是为了消除皇上心目中的疑惑。
难道浣碧站出来说小像是她的,皇上心里就不疑惑了吗?
皇上没有那么好哄的。
甄嬛此时表现地那么大方,就是为了告诉皇上:我与果郡王毫无私情,你看,我都舍得让自己的丫鬟做果郡王的正妻,皇上您总该相信臣妾心里根本没有果郡王这个人吧。
谁知,甄嬛的苦心第一个刺痛的人就是叶澜依,让浣碧做果郡王的侍妾已经让她很不爽了,何况是做正妻?简直比杀了她还难受!
浣碧嘴上说:奴婢根本不在乎名分(其实她心里在乎的要死),还请小主不要为奴婢操心。
其实她是在向叶澜依炫耀:我做果郡王的侍妾也比你强,毕竟果郡王是我真心喜欢的男人,而你根本就不喜欢皇上!
而且浣碧用明显挑衅的眼神看着叶澜依,哪有半点谦虚的样子?
所以甄嬛只能暗示浣碧(同时也暗示果郡王):我这样提议不仅仅是为了你,更是为了所有的当事人。若不如此,别人就会怀疑我与果郡王有染,明白吗?
可惜,这次最不能理解甄嬛苦心的,恰恰是果郡王。(或者说他理解了,但就是不愿意接受!)
对于浣碧如此胡闹,果郡王深为厌恶。
他一直知道浣碧喜欢他,他虽然没有接受,但是也不讨厌浣碧。
但是这一次,浣碧只为自己着想,完全不顾其他人安危的心态让果郡王意识到这个女人的心底是如何的自私自利。
果郡王是至情至性之人,对爱人的要求极高,也不愿意为现实妥协,否则就不会爱上已经是皇嫂的甄嬛了。
所以果郡王冒着生命危险,当着皇上的面暗示甄嬛:我的妻子只有你一人!我们已经结婚了(合婚庚帖),所以我不可能再娶第二人做正福晋。
甄嬛虽然感动于果郡王的真情,但是现在保住所有人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好在虽然果郡王的态度暧昧,但是甄嬛的态度却是绝对明朗的。
所以皇上“选择”相信了浣碧的话,把浣碧赐给果郡王当侧福晋。
“成全”了果郡王与浣碧之后,甄嬛十分郁闷,借酒浇愁愁更愁。
我想她这次这么做,也是为了逼一逼自己,彻底断了“我曾经是果郡王妻子”的这个念想。
月亮注定是要西沉的,感情也注定要让位于现实。
因为温实初的事件,皇上对于甄嬛,其实已经颇具戒心,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流言蜚语。
而甄嬛要保护的,不止是自己、果郡王和家人的性命,还有她与果郡王的一双儿女。
所以,此生以今日为界。
至少在甄嬛的心目中,她对与果郡王这段私情,再也不抱着任何脱离现实的幻想。
把浣碧许配给果郡王做侧福晋,其实也是皇上使的“连环计”。
太后以前曾想把沛国公府的孟静娴许配给果郡王为正福晋,但是果郡王那时候正和甄嬛在宫外谈恋爱,坚持不允。
如今果郡王要娶侧福晋了,皇上又旧事重提。
你与浣碧虽然情投意合,但是浣碧到底门第不高,有损你果郡王的声誉,不如你把孟静娴一同娶了吧,要门第有门第,要爱情有爱情,岂不两全其美?
所以皇上让果郡王先娶浣碧再娶孟静娴,也是一种“大棒+胡萝卜”,心爱的女人都让你娶了,朕再加一点*治任务给你,你总不忍心再拒绝了吧?
此时果郡王为了弥补前日的莽撞,不让皇上再起疑心,就说要让浣碧入府“主持家事”(一般只有正妻才有这个权力主持中馈)。
你看这个提议把皇上乐的,脸顿时圆了一圈。
果郡王越是表示对浣碧的偏爱,皇上就越是放心。
甄嬛收了浣碧为义妹之后,浣碧就成了钮祜禄家的二小姐,需要重新选个名字。
这段情节非常有意思。
浣碧嘴上说着我家排行从玉从女,浣碧算是二小姐。
但是内务府是懂行的,浣碧并非嫡女,只能从玉,不能从女,所以给的三个名字都是从玉的。
这时候浣碧的问话,完全暴露了她贪得无厌,得陇望蜀的心态。
设计嫁给果郡王可不止是要嫁给心爱的男人哦,浣碧还想着借此事抬高自己的身份,一举迈入正经主子的行列。
看着浣碧说这三个名字都不像是“钮祜禄家的亲生女儿”甄嬛那意味深长的眼神。
我有点怀疑这件事是甄嬛特意安排的,她自己先说“我家排行从玉从女”,再让内务府用事实告诉她内外有别,不是嫡女就只能从玉,不能从女,来提醒一下浣碧,虽然收了你做义妹,但你毕竟与玉娆不同,嫡庶有别,在身份上还是差了一截。
浣碧新婚的前夜,甄嬛来向她道别,她们姐妹俩有一次意义深长的谈话。
从这次谈话可以看出,她们俩姐妹对于现实生活心态的差别。
对于自己的未来,浣碧虽然奋力争取,但是她的心态是强求的,拧巴的,患得患失的。
她一边哀叹自己不能以正福晋的身份嫁给果郡王(欲壑难填),一边又担心果郡王的心里只有甄嬛,她只是一个替身而已。
路都是自己选的,她却前怕狼后怕虎,只想着索取好处,而不想承担后果。
相比浣碧,甄嬛的心态就豁达成熟地多了。
她既不恨浣碧抢了她的位置(果郡王的真心浣碧也抢不走),也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人生只有结果,没有如果。
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其实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如其后悔,还不如把自己选的路好好的走下去来的实在。
不得不说,人要衣装这话是绝对不错的。
平时浣碧穿着丫鬟的衣服有点小家子气,但是一旦换上了侧福晋的嫁衣,倒是颇有几分雍容温雅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眼看着浣碧上了花轿,叶澜依颇为感慨:我情愿是你,起码他会真的高兴。
其实最爱果郡王的四个女人:甄嬛、叶澜依、孟静娴,浣碧,如果让我来排她们与果郡王的适配度,结果应该是这样的:
最般配:甄嬛。门第、相貌、品性、才能都很般配,虽然性格有些差异,但是可以互补,各自的想法也能相互理解
次般配:叶澜依。虽然门第,才华相差比较远,但是叶澜依妙就妙在性情格外直爽干脆,又是深爱果郡王,愿意为果郡王牺牲的。如果果郡王爱上的不是甄嬛,而是叶澜依,我相信小叶子也可以让果郡王幸福。
再次般配:孟静娴。虽然孟静娴的门第、容貌、才学与果郡王很配,但是她的性格有大问题。太过执迷不悟,太过强求,她想要的男人别人就一定要娶她?别人不娶她,她就要死要活的逼着别人娶。这样的女人其实最爱的是自己吧,给人心理压力太大。
最不般配:浣碧。门第、容貌、才学就不说了,浣碧最配不上果郡王的地方就是,她把自己的幸福凌驾于果郡王的生命之上,宁愿心上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果郡王最后的死,浣碧是有责任的。(如果不是小像事件,皇上还不至于怀疑果郡王与甄嬛有染)为了自己的欲望,害了所爱之人。我实在不愿承认浣碧对果郡王是“真爱”。
晚上婚宴,果郡王是故意想要一醉方休。
因为男人都知道,只要醉了,晚上就可以不用“开车”了。
所以在现实的婚宴上,新郎用可乐代替*酒来向嘉宾敬酒,大家要体谅,人家晚上要办正经事,不能真的喝醉了。
但是新婚之夜,果郡王就算是真的醉了,也不能哪一房都不去吧。
所以阿晋催着他,一定要讨个主意。
注意,这里果郡王在醉倒以前说:浣,浣碧……
我比较倾向于他第一个想说的字是:嬛嬛的嬛字,但是说了一个字发现不对劲,马上改成了浣碧的名字,掩人耳目来着。
这一章,孟静娴这个神秘人物终于出场了。
我觉得她的五官很有韵味,端庄中带着一股媚态,说话也慢条斯理的。
有点像著名的越剧演员何赛飞年轻的时候。
对于果郡王选择去了浣碧那里过夜,孟静娴表示坦然接受。
毕竟果郡王对外是以真爱的名义娶浣碧的,娶孟静娴则只是为了顾全朝廷的大局而已。
但是,如果就因此觉得孟静娴会放弃争宠,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个为了嫁给自己所爱的人,不惜在那个时代等成老姑娘的女人,对于自己要走的路,有一种特别的执拗,她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而此时的浣碧,还沉浸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虚妄的美梦之中。
果郡王为了掩人耳目,不得已到她的长青阁来过夜,她却误以为果郡王心底还是对她有情的。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她爱情的悲剧,其实甄嬛早已经看出。
只不过,路都是自己选的。
甄嬛只能帮她得到果郡王的人,却无法帮她得到果郡王的心。
玲珑寄语
生活没有如果,生活只有结果
《人民的名义》终于大结局了,高育良书记最后因为受贿被“双规”。梁璐问高育良的前妻吴老师,如果当时她父亲没有将高育良将大学弄到*坛里来,高育良的结局是不是会不同?
然后吴老师就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生活没有如果,生活只有结果。
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
我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但是我不相信“宿命”。
“宿命”是指,这个结局已经为你预设好的,无论你怎么扑腾和挣扎,都无济于事。
而“命运”比“宿命”多了一点未知,多了一点人为的因素。
我们做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导致命运的转折。
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而命运决定你人生的终点在哪里。
就好似这一章内,四个深爱果郡王的女人,因为性格不同,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结局。
浣碧
如果不是她精心设计了小像事件,我相信她最终不会撞棺而死。她会像槿汐一样陪着甄嬛终老宫中,或是最后答应甄嬛为她指婚,找一个朝中中等人家的公子,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但是浣碧此人野心太大,她要占有天底下最出色的男人(果郡王),还要甄嬛承认她甄府二小姐的身份,所以她设计了一场凶险万分的小像事件,逼着甄嬛就范。表面上看来,这次是浣碧赢了。但是小像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皇上就是从此时开始怀疑果郡王与甄嬛的不正当关系。而且浣碧婚后与果郡王“夫妻感情”不睦,又加重了皇上的猜忌。最后,是浣碧的贪欲和强求害了她自己,也害了她最爱的男人。
孟静娴
在现实生活中,孟静娴这样的女人很可怕,看似用情至深,其实是极端以自我为中心的危险分子。你喜欢的男人就一定要娶你吗?别人连拒绝的权力都没有?还逼着自己的父亲两朝元老的颜面都不顾,上书请奏一定要倒贴给果郡王。这还不算完,后来孟静娴发现果郡王爱的不是浣碧,而是甄嬛的时候,她就假装成甄嬛的样子与果郡王春风一度,才有了果郡王的孩子,没想到最后代替甄嬛中了剪秋姑姑的鹤顶红,生下孩子之后就*发身亡了。用一句话形容孟静娴的选择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味地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属于自己的人生,最终倒在“强求”的半路上。所以我觉得,原著中浣碧亲手*死孟静娴的这个情节设计的更合理,电视剧里改掉真可惜了。
叶澜依
小叶子是喜欢果郡王,还曾做过美梦希望有朝一日能嫁给果郡王(可惜美梦被皇上打破)。但是希望破灭之后,她就很快接受现实,并且照着果郡王的希望,勇敢地活下去。她为果郡王牺牲良多,却从不要求回报,只希望果郡王能够平安快乐就好。最后叶澜依的自杀,我感觉不是殉情,而是因为叶澜依觉得,自己今后的生活没有一点希望和光明了,所以才决定赴死的。若是叶澜依依旧生活在宫外,我相信就算果郡王死了,叶澜依也会很勇敢地继续活下去。
甄嬛
甄嬛这一章的表现真是让我钦佩。如果不是她顾全大局,力挽狂澜地要让浣碧当果郡王的正福晋。你们真以为就凭着浣碧那三脚猫般的花言巧语,真的蒙骗的了皇上?甄嬛这个人强就强在,她从来不吃后悔药。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也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到底。甄嬛的人生几乎没有迷惘,她的所作所为都在为她的终极目标服务(做太后)。就现实意义来讲,浣碧以二小姐的身份嫁入果郡王府,等于为她名正言顺地争取到了果郡王这一支宗亲的力量。她不会为了儿女情长拖慢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最后不管快乐不快乐,她还是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并且活到了最后。
苹果IOS读者赞赏通道
劳
动
节
快
乐
~求掌声
劳动节里勤写文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