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们好!晓语老师又和大家见面了。你知道吗?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今天,晓语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年龄称谓。看完你会发现,年龄也可以说得这么美而蕴含智慧!
一、年龄称谓知多少
年龄称谓是中国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自古以来,我国对幼、少、青、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古人对于年龄的称谓繁多,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也有许多年龄称谓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古代年龄称谓,传承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吧!
二、雅致有趣的年龄称谓
幼年
还忆少儿烂漫时
窗前知了共吟诗
赤子(0岁)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襁褓(0-1岁)
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
“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
垂髫(3-9岁)总角(9岁-13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tiáo)”。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少年
依稀当初少年笑
眉目不减当年傲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杜牧诗云:“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
及笄(jī)束发(15岁)
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16岁)
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青年
青春须早为
岂能长少年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古人赋予了这个年龄段的女子一个非常美丽的称谓──花信年华。光听着就很美。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niàn)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弱冠(男子20岁)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中年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而立之年(30岁)
几千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他们15、16岁即可婚娶,二十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不惑之年(40岁)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知天命(50岁)
“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晚年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杖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之年(70岁)
语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杖国”指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在都城、国都内行走。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有赐手杖给老人使用的定制。致事、致*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
耄耋之年(80——90)
耄耋(màodié),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人瑞(岁)
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三、趣味故事乐园
关于年龄称谓,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乾隆年间有一老翁高寿,已一百四十一岁,身体健康,口齿清楚。他大寿之日,乾隆为表示皇恩浩荡,亲率文武百官前去贺寿。酒宴期间,乾隆说道:“为给老寿星贺喜,朕出一上联请各位对出下联,上联是:花甲重逢,再加三七岁月。”
“花甲”指六十岁,“花甲重逢”则是一百二十岁,再加上三七二十一个岁月,刚好是一百四十一岁。此联巧妙地把老翁的年龄融入其中,堪称奇联,乾隆皇帝自己也颇为得意。
在座大臣冥思苦想,无人能对出下联,都眼巴巴地望着纪晓岚。纪晓岚沉思片刻,道:“启禀万岁,臣有一下联。”乾隆大悦,说:“纪爱卿请讲。”纪晓岚回答说:“古稀双庆,又度一个春秋。”“古稀”即七十岁,“古稀双庆”就是一百四十岁,再添一个春秋也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同样把老翁的年龄融入了联中,与上联对仗工整,相得益彰。
结语:小朋友们,虽然古代年龄称谓名目繁多,但是他们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快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和感悟吧!
年暑秋常规班
开始报名啦!
扫描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