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对口中职招生考试
语文科答题指津
一、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注意常见多音字读音。
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恶: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héng:横行霸道、横征暴敛、橫眉怒目、橫下心来
hèng:横财、横祸、强横
■注意形声字“不同于声旁的读音”和“同于声旁的读音”。
悱恻fěi芳菲fēi妄自菲薄fěi
流言蜚语fēi缠绵悱恻fěi成绩斐然fěi
氛围fēn汾酒fén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魑魅chīmèi耄耋màodié
菡萏hàndàn齲齿qǔ
黑魆魆xū噱头xué
饕餮tāotiè氤氲yīnyūn
二、字形辨析题
■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和霭可亲(蔼)惮精竭虑(殚)
言简意该(赅)篷筚生辉(蓬荜)
稳操胜卷(券)廖廖无几(寥)
■形辨法。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同音字比较:奋发(愤)、坐月子(作)、雪中送炭(碳)、草长莺飞(鹰)、世外桃源(园)、运筹帷(维)幄、一副对联(幅)
形似字比较:纵横捭(bǎi)阖、脾(pí)气、啤(pí)酒、俾(bǐ)有所悟、奴颜婢(bì)膝、髀(bì)肉复生、石碑(bēi)、睥(pì)睨、裨(bì)益、裨(pí)将、稗(bài)官野史
■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平(平静)心而论、川(河)流不息、要言不烦(烦琐)、精兵简(精简)*、惹是(是非)生非、挖墙脚(基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小路)、以逸待(等待)劳、门可罗(张网捕鸟)雀
三、词语运用题
■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
■对词义的理解,先拿最会的词语去排除。
■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
■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例:由于炼铁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炼铁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炼铁二厂低,就是质量比炼铁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近义词辨用
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四、熟语(含成语)辨析题
■1.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解决办法:分辨感情色彩。比较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给语境的情感态度是否一致。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胸无城府”是比喻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无所不为”含贬义,是“没有什么坏事不干”的意思,与褒扬科学家的句意不协调)
■2.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解决办法: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不刊之论:刊,削除;指不可磨灭和不可改动的言论。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除;写文章不用涂改就很快写成,形容文思敏捷。
■目不识丁:丁,简单的汉字;很少受过教育的或没有受过教育,尤指不能读、写。
■功败垂成:垂,接近,将要;功业即将取得成就之时突然失败了。
■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佛教用语,不接近亦不远离(指人际关系)。
■不名一钱:名,占有;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
■不足为训:训,法则,典范;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不足信。
■不可名状:名,说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身体力行: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心花怒放:怒,盛开;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深居简出:简,简单;平时总是呆在家里,很少外出;谓避世而独处。
■教学相长:长,促进,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五谷丰登:登,成熟;粮食丰收。
■天网恢恢:恢恢,宽大的样子;天的禁网虽然广大而宽疏,但为恶者却极少能漏脱。
■不齿于人:齿,提起;被人轻视,不被人家当作人。
■功成不居:居,占有,承当;建功已成,谦退而不以自居。
■不速之客:速,邀请;未经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3.不明语源,不知本义
解决办法:探本溯源,分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近年来,由于纸价上涨,报纸杂志竞相提价,学生惊呼:洛阳纸贵今又来!
“洛阳纸贵”,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以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都涨价了。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是比喻技艺已达到极其纯熟的地步,而不是说眼中没有整体、全局。
■4.对象误用,搭配不当
解决办法:分清适用对象,注意前后搭配。
■这些豆蔻年华的小青年,也许他们在没有喝酒前连想也没敢想能干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
“豆蔻年华”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不包括男孩。
二十多年未见面了,在这次会议上两人终于萍水相逢,真是说不出的感慨。
“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像冰块消融般流散。比喻疑虑、误会、隔阂一下子完全消除。这里用来指“烦恼”,显然用错了。
■5.人称或角度失当,敬谦错位■你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这件事我一定鼎力相助。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只能用于敬称对方,不能用来说自己。
■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6.范围不清,轻重失当解决办法:分清适用范围,了解词义轻重。
■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他却玩得痛快。要大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大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食其果。
“自食其果”指自己犯了罪,自己承担责任,罪有应得。此处应换语义较轻的“自作自受”。
■这一伙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狼狈为奸”适用的范围是两个人,应用“朋比为奸”(形容坏人结成集团干坏事),因为句中是指一伙人。
■7.词性不明,功能混乱解决办法:注意词性和语法功能。
■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安居乐业”的意思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安居乐业”。
■小明的妈妈一进来,我们宿舍的人就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不谋而合”指主张、意见、计划等相同,一般在句中作谓语。
■8.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解决办法:前后勾连,细辨语境
■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感到”之意。
五、常见修辞手法运用题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比喻
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六、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答题技巧:抓常见病句的标志
■出现并列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出现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
■出现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出现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出现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
■出现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出现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出现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
■出现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出现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
■出现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出现“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
■出现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出现“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
■出现“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或多义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出现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
七、标点符号题
■顿号
1.不定数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顿号。
2.并列词语之间带有“啊”“哇”“啦”“呀”等语气词时,并列成分之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3.并列的词组比较长、停顿较大的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4.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时,为分清层次在不同属类间用逗号。
如: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5.并列成分若都是单个词语或成语则用顿号。
如:我们应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大国主义。
6.并列成分做谓语时,若并列成分是主谓短语,它们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
如:她衣服新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7.并列词语之间有“和”“与”“及”等连词,连词前面不用顿号,也不用其他标点。
8.并列的书名之间也以不用顿号为佳,并列的括号之间最好不用顿号。
■括号
1.句内括号放在句子标点之前,即紧靠在被注释或补充说明词语后。
2.句内括号内的文字末尾不能用句号,但可用问号或叹号。
■省略号
1.省略号后一般不加标点。
2.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问号的用法
1.问句语气缓和,或虽有疑问词,但未发问,句末用句号。
2.在选择疑问句中,只在句末用问号。
3.倒装句中,问号放在句末,主谓间用逗号。
4.连续问中,分句后均用问号。
■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解释时,不能和表示解释的词同时使用。
如: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破折号与“即是”重复,只能留其一)
■冒号
1.冒号提示的范围一般要管到句子末尾,不能只管到句子中间。
2.下文内容和提示语的内容不一致时,不能用冒号。
如:他喊了一声:“跟我来”就向前冲去。(应该去冒号)
3.一个句子中不能有两个冒号。
4.(××说)(××想)后不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能用冒号。放在所说的话中间时,用逗号。放在所说的后面,用句号。
八、语言表达连贯题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九、语言表达得体题
■谦敬得当
■“家大舍小令他人”
▲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
▲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等。
■用“小”“拙”“愚”“鄙”“寒”等字表谦。
▲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称自己)。
▲犬子、小女、敝岳、贱内、小儿(表示谦逊)。
▲“拙”“愚”“鄙”(如拙见,鄙见,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寒”(如寒舍,称自己的家)。
■用“贵”“大”“高”“拜”“雅”“惠”等字表敬。
▲“贵”(如贵庚、贵姓、贵国、贵校)
▲“大”(如大作,称对方作品)
▲“高”(如高见,称对方见解;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拜”(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雅”(如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正)
▲“惠”(如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求人办事说拜托,请改文章说斧正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
看望别人说拜访,送礼给人说笑纳
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
归还物品说奉还,请人赴约说赏光
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所说寒舍
请人谅解说包涵,宾客来到说光临
等候别人说恭候,未及迎接说失迎
请人勿送说留步,请人决定说钧裁
十、文言文句子翻译题
答题技巧: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注意特殊句式。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1.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2.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
3.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十一、诗歌鉴赏题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十二、现代文阅读题
■记叙文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文
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3.议论文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4.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5.常见论证方法:
6.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说明文
1.说明顺序:
2.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2.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小说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3.描写的方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4.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有真实感;第二人称:亲切,如同面对面说话,便于抒发诚挚真切的感情;第三人称:客观全面。
5.叙述方式:
顺叙:文章条理清楚,读者易于接受;倒叙:制造悬念,结构曲折,吸引读者;插叙:充实内容,使交代更清楚,结构曲折有致。
6.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详略得当。
7.表现手法的作用:
▲象征:使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使形象更加鲜明、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志:含蓄、哲理和有暗示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题。
▲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十三、应用文写作(修改)题
■应用文体可分为:格式类和非格式类。
■格式类应用文,格式要求:
1.第一行正中写标题,如:“通知”“启事”“海报”“倡议书”“申请书”“介绍信”“申请书“聘书”等。
2.在第二行顶格写称呼。
3.第三行空两格开始精心正文。
4.在结尾写署名和日期,要分写在正文右下方,要先署名,后写日期。
5.在正文结尾要写“此致敬礼”“谨表感谢”等词语的应用文有“表扬信”“感谢信”“贺信”“求职信”。
■条据类:指用作凭据的条子,有收条、领条、借条、欠条。
■基本格式:(以“收条”为例子)
1.第一行居中位置写上“收条”两字,以表明该条据的类型。
2.第二行空两格起写正文,以“今收到”三字起头,接着写对方的单位名称或姓名,再接着写收到物品的名称、数量或金额等。
3.正文写完后,一般还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此据”两字。
4.条据的右下方写上开条子的单位名称或经手人姓名、日期,并签名、盖章。
注意:
1.条据上数目字要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零),要在“钱”数的“元”后面加一个“整”字。
2.领条、借条、欠条等正文还应交代原因。
■请假条、留言条等便条也属于条据类。便条其实是一种简单的书信。
格式:
1.第一行居中写上名称:“请假条”“留言条”等
2.第二行顶格写对收便条人的称呼,并加冒号(:)
3.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4.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两字,再换行顶格写“敬礼”两字。
5.正文右下方,写上姓名和日期。
■书信类:书信分为一般书信和特殊书信两种。
■一般书信的格式
1.开头:第一行顶格写对收信人的称呼。
2.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起,一般先写问候对方的话。如果是复信,可先提一下收到对方来信的时间,或谈对来信的看法,然后写自己要说的话。
3.结尾:正文写完后,要写上祝颂语。
祝颂语要在正文之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等字样,再换一行顶格写“敬礼”等,并加感叹号(!)
4.署名和日期:正文右下方写上发信人的自称和姓名,再换行写上写信日期。
■专用书信是指一种以谈工作为主的有专门用途的书信。它的种类很多,如介绍信、证明信、慰问信、表扬信、贺信、倡议书、申请书、决心书、挑战书、应战书、聘书、请帖等。
■专用书信的格式
1.第一行中间用较大字体写上某种专用书信的名称。
2.另起一行写收信人单位或个人姓名,然后加上冒号(:)。
3.接着换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4.正文完后,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两字,再换一行顶格写“敬礼”。
5.然后在右下方写上发信单位或个人姓名,单位发的要加盖公章;最后注明日期。
十四、作文题
1.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话题作文(不能以话题本身为题),还是新材料作文。
2.审题与立意。抓话题,抓关键词,抓关键句。
3.谋篇。全篇5-7段。开头要入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4.明确文体。
5.题目要出新:名言为题,比喻为题,设问句为题,数字为题等。
6.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治事件(如乱说教育的不是等),少*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
7.语言要优美:多用修辞手法,多用表现手法(修辞),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引用贴切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积极向上的口头民谣。严禁文白夹杂,不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不使用别人看不懂的词汇,不夹杂英文。
8.特别提醒:写题目,字数要达到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