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场战争,两种女人,三样结局……假如不是看了《金陵十三钗》,我也许还在低估人性的伟大。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看见小爱,也能看见大爱;我们能看见亲情,能看见爱情,亦能看见友情。在不断的剧情冲突中,看见人性的伟大。
“小爱大爱”
电影中,最突出小爱的角色便是书娟的爸爸。在战争中,他为了能和女儿在一起,他放弃了逃亡的机会;他为了女儿可以生存下来,他选择做了“汉奸”……最后的他,为了见女儿的最后一面,被日本兵枪杀。从国家大义来讲,毫无疑问,他是个不光彩的角色,但是,从一个父亲的角度上来讲,他是成功且伟大的。
当他发觉日本人已经不信任他时,他毅然选择将女儿托付给约翰,只为女儿有一条生路。
导演是仁慈的,在电影后面,选择了让一个妓女最后喊出“我不去!我不是女学生!”是对这位父亲最后的安慰。最起码,他在死前知道了,他的女儿暂时还安全。
而电影中,最突出表现大爱的角色便是秦淮河女人和约翰。
若不是这场侵略战争,秦淮河女人和女学生们本应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路人,一边是风尘,一边是坚贞。但是,就因为一份大爱,竟然让一路人为另一路人甘冒风险,舍去性命。
最让我动容的有两个片段。一个是女学生们准备跳楼时,秦淮河女子们劝阻。
她们不知道风险吗?不,她们最是知道。在此之前,豆蔻和香兰已经被日本人强暴致死。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每个女性都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更何况是她们?但是,她们仍然选择了代替女学生们。这不是大爱,又是什么呢?
另一个让我动容的片段,便是她们装扮成女学生的时候。
她们中有人说:“我妈妈要是活着,看着我这个样子,该有多高兴,她说,我们家就缺一个读书的人。”玉墨更是嘱咐书娟:“替姐姐好好活下去。”
她们用行动践行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她们不是不想活下去,也不是不能活下去。但凡冷血一点,她们也可以将女学生的事情置之身外。她们没有,因为她们在女学生身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她们的同理心让她们不忍心。这是一场源于自救,而产生的大爱。
与秦淮河女人类似的还有约翰。他对女学生的保护,也源自于自己内心的救赎。
故事开始时,我还没有了解到约翰转变的契机。他本是一心想要离开南京,他甚至不敢回答书娟的问题。而到后来,他成了女孩们的守护神,为女孩们遮风挡雨。
到故事的结尾,我们才知道,他有一个女儿,若还活着,便也如那群女孩一般大。所以,无论是他从事的殡葬工作,还是选择保护女孩们,他都出于一种内心的救赎。而这一份救赎,这一份同理心,便也是人性的闪光点。
此外,故事的后面,约翰有过这样一个思考:
“上帝不是教我们人人平等吗?那女孩和女人,选谁?”
由此可见,约翰并没有把秦淮河女人的挺身而出当作理所当然,在他的眼里,女孩和女人一样重要。他并没有把秦淮河女人的职业视为可耻。
亲情,爱情和友情
电影中,书娟爸爸将亲情的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书娟也以一句“我和同学们一起走”将友情放在了比生命还重要的位置上。
而在这里,我最想谈的却是爱情。
是豆蔻和蒲生的爱情,也是玉墨和约翰的爱情。
都说“妓女有心,只是将*不信”,豆蔻和蒲生的爱情,是常见的妓女与士兵的形象,而他们的爱情却是不染世俗凡尘。
这是他们的对话:
豆蔻:小老乡,不要谢我,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
蒲生:家里没田。
豆蔻:那你家有什么?
蒲生:我家,什么都没有。
豆蔻: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
他们的爱情,是悲,更是美。若是如今,还有几人能有这不染凡尘的爱情呢?
那玉墨和约翰的爱情呢?
从小被男人伤害的玉墨,机灵如她,又怎会轻易地去相信男人,相信爱情呢?但是,约翰确实走进了她的内心。她选择,在身体还属于她自己的时候与约翰结合。约翰对玉墨的爱情,是简单的,也是美好的。刚开始的他,还妄想着用钱去和玉墨发生关系,但是后来的他,却真真切切地爱上了玉墨。从他剃胡子的那刻,从他反对的那一刻……在最混乱的时代,留下最真的爱。电影的最后,没有交代秦淮河女人的结局。我们依旧心存幻想,期待她们平安归来,甚至还期待着约翰在战争结束后可以找到玉墨。这,便是我们观众的人性吧!结语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杀。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见了日*曾经的恶性,明白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也看见了人性,看见了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