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VAR手术已成为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术式。INSTEAD研究5年结果和ADSORB研究1年结果均显示了TEVAR治疗的优越性。但是对于TEVAR治疗时机的选择、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仍缺乏相关研究。在山东济南召开的第六届华东血管大会暨第九届山东(泰山)大血管外科论坛、山东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年会上,浙江大医院李栋林教授就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的长期预后分析作了精彩的演讲。
TEVAR治疗时机的争议
近年来,关于急性期和慢性期TEVAR治疗疗效的比较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孰优孰劣,仍然存在争议。传统分期将主动脉夹层分为急性期(发病14天内)和慢性期(发病14天以后)。从传统分期方法可以看出,慢性期时间跨度大,疾病严重程度不同,患者同质性差。因此,相关文献和指南建议设立“亚急性期”,但是定义并不统一,目前被采用次数最多的定义是发病至TEVAR手术间隔15~90天。主动脉夹层分期的细化并没有明确TEVAR治疗的时机,对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夹层的TEVAR治疗结果究竟有何差异”这一问题,尚无统一说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年1月~年12月,浙江大医院共纳入例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为破口位于降主动脉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并且接受TEVAR治疗。排除标准为升主动脉置换后降主动脉残余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透壁溃疡、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结缔组织病(如马凡综合征等)。将患者按照夹层分期分为3组,分别为急性组(≤14天,n=)、亚急性组(15~90天,n=)、慢性组(>90天,n=34)。患者基线数据:对比3组患者术前基线数据显示,慢性组的难控高血压、反复疼痛和内脏灌注不良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急性组和亚急性组;年龄和其他合并症则无显著差异。影像学资料显示,慢性组真腔塌陷(即真腔直径<主动脉直径的25%)和瘤样扩张(即主动脉最大直径>5.5cm)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亚急性组主动脉直径迅速增大(即急性期、亚急性期主动脉直径增加>4mm,慢性期每年增加>4mm)的比例最高,急性组破裂或先兆破裂(即主动脉周围血肿或中大量血性胸腔积液)的比例最高(表1)。
表1.术前影像学资料手术及术后30天结果:3组技术成功率均为%,住院时间也无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亚急性组再次相关手术(即与主动脉夹层或腔内治疗相关的再次手术)和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低(表2)。表2.手术及术后30天结果
临床随访长期结果:3组随访时间无差异,均>60个月。随访期间,亚急性组再次相关手术(P=0.)、主要并发症(P=0.)以及总不良事件(P=0.)发生率依然最低。影像学资料显示,急性组支架远端内膜弹破(P=0.)和逆撕A型夹层(P=0.)的发生率最高(表3)。主动脉重塑数据显示,3组中均表现为支架段的主动脉重塑优于支架远端和腹主动脉段;进一步分析发现,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主动脉重塑差异不大,均优于慢性组(表4)。
表3.影像学随访结果表4.主动脉重塑数据生存影响因素分析:亚急性组总体生存率最高(P=0.);此外,虽然主动脉相关生存数据显示了同样的优势,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52岁、内脏灌注不良、RTAD是影响术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表5)。而术后主动脉相关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则包括了破裂或先兆破裂、瘤样扩张和RTAD(表6)。表5.术后总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表6.术后主动脉相关生存时间影响因素
总 结主动脉夹层不同时期特征不同,急性期相对不稳定,进展迅速,易于破裂;慢性期相对稳定,假腔瘤样扩张明显,真腔易于受压塌陷;而亚急性期则介入两者之间。
针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TEVAR手术创伤小,成功率高,中长期结果令人满意。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