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谈起抗日战争电影,可谓是不胜枚举,但是光环大多都给了*人和士兵。此次我想分享的是一部聚焦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下一群风尘女子和教堂女学生的电影。它就是由张艺谋导演的于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一部影片——《金陵十三钗》。
影片简介
片名:金陵十三钗
导演:张艺谋编剧:刘恒/严歌苓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倪妮/张歆怡/*天元/韩熙庭类型:剧情/历史/战争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日语/南京话/上海话
上映日期:-12-15(中国大陆)/-12-23(美国)
片长:分钟又名:TheFlowersOfWar
剧情
说到南京大屠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年,日*入侵南京,战火中,众多中国*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数人的国**队在李教官指挥下,从日*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李教官更是惨死在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浴火中。
幸免于难的女学生们和受雇远道至此收殓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返回文彻斯特教堂。此时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
女学生们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所以打从一开始就看不起这一群秦淮河的女人。女人们进门,女学生避开与她们的肢体接触,女人们想洗澡,女学生嫌脏挡住门不让进。
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的铁蹄。侵略者设下的庆功宴,点名让女学生去“唱歌”。当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唱歌”只是一个借口,等待她们的是无尽深渊。但幸存的十二位风尘女子连同教会学堂陈乔治仍在危难的时刻放下个人的生与死,代替十二位女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短评
我曾两次观影,一直在问为什么是女人们去?这是她们注定的下场吗?女人就一定比女学生应该去赴死吗?如今再看,突然觉得,秦淮河的女人代替女学生去在当时是最好的结局了。风尘女子在世人的心中地位一直不高,甚至不受尊重,若女学生去赴约,女人们苟且偷生,那还不如有尊严地壮烈牺牲。至少她们在死后留有一个好名声,以后世人再提起这一群青妓时,不会再是谩骂的词句,而是敬佩与感动。
“商女也知亡国恨,教堂绝唱秦淮景。”她们的青春,除了柔情,更多的是热血与侠义。“我们替你们去,替姐姐好好活。”幸存的十二位女子,明知这一选择的后果,却不畏惧,不退缩,化身为剑,将稚嫩童真的女学生护在身后,何尝不勇敢?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人看到异乡人失去国家之苦却唤醒人性选择守护和勇敢的男人,一个以一敌众的士兵,一个为了女儿能活下去宁可背负骂名的父亲,一个为了报答养育之恩去守护与养父的承诺而英勇赴死的男孩,一个渴望自由纯真的爱的女孩,一群有情有义的女人……我看到的是战火中不灭的正义、勇敢和人情,他们每一个都是有血有肉有灵*的人。
我想起一句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已具备充足社会经验的女人们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那么剩下的女学生呢?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着,有教堂门口用生命抵御的*人,有替她们赴死的女人,女学生是被众人保护的群体,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吧。就像韩国灾难片《釜山行》里活到最后的孕妇和孩子,和女学生一样,都被赋予了希望。
在电影中,豆蔻与浦生的那一段真的是那种慢慢撩拨我的心,一步一步地进入到感动中。“等你好了,我带你去最大的舞厅,见最漂亮的女人。”“谢谢。”“小老乡,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豆蔻作为青楼女子,但她却能被浦生打动,憧憬一个“回家种田”的生活前景。
但是,看到豆蔻遇害的那一段,实在难以往下看。太心痛,太血腥,太可怕,像地狱一般。而更可怕的是活在过去中的现实,比电影更恐怖,更血腥。联想到高中历史课上学习南京大屠杀时,年轻鲜活的生命化成了白骨,本该绽放的生命被撕裂、摧毁、践踏……
我曾经生活在湖南省常德市,所以我从小就知道抗日战争中的常德保卫战。日*在常德地区动用了抗战中最大规模的*气战、细菌战,无论是街坊邻居老一辈人向我们叙述的故事,还是我小时候玩耍时花园里面的地道,都是湖南抗战的一个缩影。所以无论是南京大屠杀,还是七七事变、事件、事件,日*过去的所作所为,我都无法忘记。
所以就算是现在中国主张对外和平友好外交的情况下,友好归友好,但是历史还是历史,我们也不能够忘记这段惨痛的经历要始终铭记历史、保持警惕,时刻以建设国家、守护民族为己任,坚决不让惨痛重演。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