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一直以来,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委会始终致力于探讨血管领域治疗理念、器械、术式等的不断创新,赋予血管外科新生的活力与希望。为了更深入地交流与碰撞出创新的火花,由医院学会主办的于年09月11日12:50成功在线召开。会议内容涵盖各大血管专题,包括主动脉、颈动脉、内脏动脉、下肢动脉与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策略探索与突破;器械的设计与创新,以期为大家带来一场名家云集、内容丰富的创新学术盛宴。本期血管资讯为大家带来会议第二节的精彩内容。
《针对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智能化定量评定方法研究》
医院:首都医科医院
讲者:胡忠洲教授
颈动脉重度狭窄被认为是血管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该中心探索性的将多通道感知技术用于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定量分析上。他们与中科院软件研究所联合选取7个经典纸笔认知测试来进行试验,依次为数字广度、色词干扰、语法推理、空间广度、回溯测试、鉴别测试和觉察测试。该研究纳入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47例,对照组44例,研究目的旨在形成一套基于认知功能定量评定的早筛系统工具并为以后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估提供有效手段。预试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色词干扰和鉴别测试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数字广度、回溯测试、鉴别测试和觉察测试负相关。胡忠洲教授总结:1.前期研究发现基于智能感知技术的这款软件初步对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定量评价分析。2.但是如何搭配这些认知测试,记录怎样的参数,对得到的数据如何进行分析以便实现最终客观的、可量化评价的认知功能的目标,目前仍存在众多技术难点。《iFlow实时定量主动脉夹层肾脏血流和灌注分析研究》
医院:中医院
讲者:方坤教授
主动脉夹层常累及分支血管,导致内脏血流受限,引发灌注不良综合征。彩色编码血管显影技术(iFlow)是一种监测血流的新兴技术,该技术可以用单独一副图片呈现造影剂流经血管的情况,并以彩色编码输出,以静写动,在常规DSA造影图像上即可完成。该中心将该技术应用于TBAD腔内治疗过程中主动脉、分支动脉及脏器灌注变化,分析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主动脉夹层转归和预后的影响。以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肾动脉血流及肾灌注实时量化分析为例,研究共入组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基于术中影像资料的iFlow血流动力学模拟和量化分析,对术后真假腔血流动力学变化,术中肾动脉及肾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术中弓上分支血流通畅性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eGFR和BUN与iFlow血流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空间分布可以量化指标评估流量大小,渡越时间分布可以动态评估主动脉血流功能性变化。《点阵纸笔技术在静脉曲张随访数据库中的应用》
医院:首都医科大医院
讲者:牛鹿原教授
随访是整个疾病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该中心建立静脉曲张数据库,将随访结果全面、规范、简便的录入数据库,以便医生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多数血管疾病注重保肢、通畅率不同,静脉曲张随访主要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感受进行量化评分。为了提高随访数据的录入效率,我们采用了点阵纸笔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通过在普通纸张上印刷一层不可见的点阵图案,数码笔前端的高速摄像头随时扑捉笔尖的运动轨迹,同时压力传感器将压力数据传回数据处理器,最终将信息通过蓝牙或USB线向外传输的新型书写工具。以往我们对患者每随访一次需要对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归纳,数据繁杂耗时耗力,而点阵纸笔记技术应用,可以为我们建立随访页面,并对每次随访数据进行实时的判读和数据上传,节省了随访时间,提高了随访效率。《从PE的PMT治疗谈血栓清除装置的改进》
医院:医院
讲者:高斌教授
近年来,机械血栓清除系统(PMT)在PE治疗中得到一定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但在使用AngioJet对PE患者进行PMT时,易发生缓慢性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心功能产生影响,并且指南也不建议使用该设备对PE患者进行血栓抽吸。AngioJet之所以会导致患者心率失常,主要是因为吸栓过程中压力改变,刺激心肺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心率失常。鉴于此,我们设计了一款基于流体力学(流变吸栓)、可调控工作压力的国产化多功能血栓抽吸系统,旨在改变以往器械压力单一、血栓清除效率有限、易引起心率失常的缺点。期待可调控压力的多功能血栓抽吸系统的研发,能够实现设计目标,安全、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模拟循环回路用于主动脉夹层体外血流动力学分析的研究》
医院: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讲者:熊江教授
随着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选择TEVAR手术,但该手术并不完善,支架植入后十年的死亡率高达50%,其中一半以上患者死于假腔瘤样扩张。该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研发了一套体外模拟循环回路,用于主动脉夹层体外血流动力学分析。该研究结合模拟循环回路(MCL)、弹性腔元件以及3D打印硅胶主动脉模型技术,体外再现人体主动脉流动环境,并以健康成年人主动脉各分支流速资料为参考,检验MCL模拟正常主动脉、主动脉夹层血流状态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1.MCL可以复现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血流动力学状态;2.该系统可以定量分析正常模型和夹层模型的血流灌注特征;3.可以定量分析夹层模型的血流模式。总结:1.MCL为主动脉功能学参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MCL可以通过调整边界条件、电机输出功率等参数模拟主动脉疾病不同生理状态下血流环境,更接近真实生理条件。3.基于硅胶模型的研究发现,与正常主动脉模型相比,夹层模型的弓部分支血管分流比增加,腹部分支血管分流比减少。4.MCL的边界条件,如液体密度和粘度,各个分支部位流量比参数的获取,还不能实现完全模拟生理状态。《血管外科技术在儿童领域的应用》
医院:首都医科医院
讲者:成伟教授
儿童血管疾病与成人血管疾病的病种不尽相同,由于儿童生理解剖特点使得疾病诊疗更加困难。儿童血管外科的发展有赖于整个血管外科技术的进步,许多血管外科技术都可以应用于儿童患者,腔内和手术依然是儿童血管外科的两条腿。成伟教授为我们介绍了科室诊治的一些儿童血管疾病,如静脉畸形的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的硬化治疗、K-T综合症的治疗、CM-AVM治疗、复杂AVM栓塞、血管畸形切除、颈总动脉瘤切除、多发大动脉炎的治疗、主动脉缩窄、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儿童静脉血栓、PTS等。儿童血管穿刺较为困难,必要时可以借助超声。儿童对比剂应用要慎重,可选择等渗对比剂,以减轻心脏*性和肾*性。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我们不能将成人的技术完全照搬在儿童患者身上。应多与儿科或小儿介入医生多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摸索前进。《血管外科医工结合研究的经验分享》
医院:医院
讲者:白华龙教授
白华龙教授介绍该团队在血管外科医工结合方面的学术成果:1.新血管移植物材料:(1)将鱼鳔去细胞和雷帕霉素涂层后做成补片,并将其植入大鼠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进行重建或补片修复。(2)将洋葱片内膜进行雷帕霉素涂层后做成补片,研究显示,将其移植入大鼠体内可明显抑制静脉内膜增生。(3)仿生动脉结构血管材料-弹力纤维补片的应用。(4)可完全吸收的纳米纤维膜新型血管材料在血管补片中的应用。2.能够快速止血的水凝胶针在血管穿刺中的应用。3.外膜下注射水凝胶药物抑制动脉瘤及假性动脉瘤,研究显示,壁内注射方式可以作为新型给药途径。4.移植物表面的处理。5.螺旋形及板状静脉移植物在血管修复中的应用。《医院血管外科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医院:医院
讲者:梅菲教授
医院血管外科的起步较晚,但在未来几十年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医院的优势有:1.地理优势:覆盖范围广,人口基数和经济基础有保障。2.结构优势:承上启下,辐射村、镇、县,承接省会城市。3.医保优势:国家分级诊疗模式的全面推行,使得医院在患者转诊方面更有话语权。4.时代优势:交通更加便利,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医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梅菲教授为我们分享了科室建设的经验体会:1.追求精致和完美,对每个患者不放弃不抛弃,做好每台手术。2.不断提高急危重症的处理能力。医院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诊疗行为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泛滥所带来的医疗资源浪费,以及对后续治疗带来的经济和技术上的困难不可忽视。其次,学术影响力有限,科研压力与日俱增。最后,医疗资源下沉导致的焦虑,如医生的成就感和满意度的焦虑。回看链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