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NICEonline主动脉夹层的系列治疗
TUhjnbcbe - 2022/6/5 16:02:00

一般病史

患者:男性,63岁,急性胸痛5小时入院。

查体:神清,呼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股动脉可及搏动,四肢活动自如,NS(-)

EKG:窦性心律,ST段抬高,T波改变

EF:59%

血指标:WBC,10.7*10^9,肝肾功能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药物控制不佳;烟,20支每日。

CTA提示:主动脉夹层,StanfordB型,破口起源于锁骨

下动脉,腹主动脉多处破口,累及内脏动脉。

第一次治疗

病例特点

1.中老年男性,主动脉夹层,破口累及锁骨下动脉根部

2.出现胸痛症状,合并高血压

3.夹层远端累及内脏分支、双肾动脉,髂动脉

治疗策略

1.患者明确诊断,B型夹层,根据患者症状以及国内外治疗指南,有治疗指征,告知开放及腔内治疗优劣,患者及家属要求腔内治疗

2.完善检查,精确测量,破口位置累及锁骨下动脉根部,支架近端锚钉不良,覆盖锁骨下动脉才能获得足够区域。

3.一期重建近端主动脉以及锁骨下动脉,远端破口暂予以观察,控制血压。

手术过程

1.仰卧位,局麻,穿刺左侧股总动脉,proglide预置后置入8F短鞘。左上臂切开,解剖分离左肱动脉并置入8f短鞘。通过锁骨下动脉以及股动脉共同入路,导丝引导下配合标记猪尾导管进入主动脉弓,造影证实主动脉夹层。

2.更换超硬导丝,自左侧股动脉入路,先取先健mm锥形支架置于腹腔干动脉以上作为限制性支架,近端衔接Gore36-mm直筒型支架,覆盖锁骨下动脉开口。

3.随后行激光原位开窗,Mustang5/8/10-40mm依次循序扩张开窗,后取覆膜支架10-40mm置于开窗内。

4.支架植入完毕后造影提示主动脉支架定位良好,锁骨下动脉通畅,近端破口覆盖良好,腹主动脉段破口仍然存在,双侧下肢动脉通畅。

术后1个月随访

患者无不适症状,支架近端无内漏,远端破口仍然存在。

第二次治疗

7个月后

病例特点

主诉:夹层术后6月,腹部不适,下肢乏力1月。

EKG:正常

查体:神清,呼平,腹软,轻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双股动脉搏动弱,四肢活动自如,NS(-)

CTA:提示主动脉夹层术后,腹主动脉夹层,真腔塑形不良。

1.中老年男性,主动脉夹层术后7月。

2.出现腹部不适,下肢乏力症状,真腔塑形不良

3.夹层远端累及内脏分支、双肾动脉,髂动脉

治疗策略

1.患者明确诊断,B型夹层术后,第一破口已经闭合,远端破口持续存在,真腔塑形不良,造成腹部不适以及下肢缺血症状,根据患者症状以及国内外治疗指南,有治疗指征,告知开放及腔内治疗优劣,患者及家属要求腔内治疗

2.完善检查,精确测量,右肾假腔供血,开口与肠系膜上动脉临近,需要精确开窗,术中需要3D打印辅助开窗。

3.一期重建腹主动脉内脏区夹层,二期重建腹主动脉远端以及髂动脉,预防脊髓缺血,术前预防应用脑脊液引流,控制血压。

手术过程

1.仰卧位,全麻,穿刺右侧股总动脉,置入8F短鞘。解剖分离左股总动脉分别置入4,5,5F导管,作为标记靶血管SMA,RA的入路。左锁骨下动脉解剖分离后置入16FGoreDryseal33cm水封鞘至降主动脉。

2.自左侧股动脉入路,MPA导管配合0.泥鳅导丝进入双肾动脉、腹腔肠系膜上动脉,留置导管作为标记。

3.同时,选择主动脉支架,放置于3D模型中,标记分支开口位置,开窗并做标记。引入V-18导丝,行支架束径后回装至输送鞘内。

采用主动脉支架26-22-mm,避免与肠系膜上动脉相互挤压,设计右肾内分支(7-25mm),并预置内导丝。

右侧动脉入路,跟进预制的支架主体,将主动脉支架放置到体内,缓慢释放至各个开孔位置,自锁骨下动脉入路分别选择进入双肾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脉内。

选择进入SMA以及RA后,固定支架,释放束径导丝。

4.分别经左锁骨上入路将长鞘置入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内,循导丝引入自膨覆膜支架(0.’’Viabahn)10*25mm(肠系膜上动脉),左肾7-25mm,右肾8-50mm,腹腔干10-25mm覆膜支架,衔接靶血管与支架主体。

造影提示支架释放位置佳,远端仍存在夹层。

二期重建远端腹主动脉病变。

随访,支架开窗位置准确,分支支架通畅;

术后1个月随访

出院前患者疼痛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随访复查主动脉CTA,图像显示主动脉夹层隔绝良好,分支支架内通畅。

第三次治疗

8个月后

二期重建远端腹主动脉

治疗策略

1.患者明确诊断,本次为序列治疗重建腹主动脉。

2.尽可能保留髂内动脉,减少脊髓缺血发生率。

手术过程

双股动脉穿刺行主动脉造影,右侧动脉入路选择进入左髂内动脉,置入单弯导管作为标记。

自左侧股动脉置入主动脉髂支支架16-13-93,自右侧动脉入路行激光开窗成功后,选择进入左髂内动脉,使用5-40mm,80-40mm依次扩张。

置入10-38mm球扩覆膜支架。

选择主动脉覆膜支架主体,规格为28-16-,近段修剪1cm,回装到支架输送系统内,右侧动脉入路,衔接前一支架后释放主体,右侧分支选择16-16-93mm,右侧分支导入规格为14-80mm分腿支架。

术后2个月随访

支架周围出现少量III型内漏,患者随访期间服用双抗,内漏仍需长期随访

总结

本例病例为主动脉夹层的系列治疗,该病例展现出主动脉夹层的病理演变过程,从第一次的近端破口的封堵一直到远端破口的治疗,均做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患者虽经过腔内封堵第一破口后,远端真腔出现重塑不良,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中常常遇到的情况,也是血管外科治疗的难点,相关的治疗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适应症的把握需要严格控制,腔内或开放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最终需要跟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

本次病例有自身的特点,即右肾动脉的破口与肠系膜上动脉开口紧邻且处于同一水平,常规的开窗会引起桥接支架的挤压,也可能造成内漏。3D打印模型能够帮助术者清晰的了解夹层的内部结构,辅助设计最佳位置,我们根据这些解剖形态设计了右肾内分支,这种设计既减少了内漏的发生率,又避免肾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支架的相互挤压。

本例患者同样采用分期重建的方式,术中保留髂内动脉,未发生脊髓缺血事件。随访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少量III型内漏,后期继续加强随访。

总结,慢性主动脉夹层通常伴有后期的主动脉真腔重塑不良,远端破口的形态不规律,伴有真腔狭窄,靶器官真假腔或假腔供血等特点,这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手术的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远端破口的特点,综合运用开窗的方式,内外分支、mini-cuff等更多的策略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减少内漏、支架形态不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使得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陆信武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血管病诊治中心常务副主任。

目前被聘为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血管外科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周围血管介入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分会血管介入分会主委、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脉管畸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刘晓兵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九院北部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血管外科工作至今,师从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蒋米尔教授。目前是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会员,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会青年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大血管疾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血管创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主髂动脉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周围血管疾病管理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血管外科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专家及审稿人。

刘光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整形外科硕士,血管外科博士,上海九院奉城分院血管外科名誉执行主任。现担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医学分会血管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糖尿病足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上海市中医医学会中医周围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

NICEonline

NewInterventionCourseEducation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血管外科主办

以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治为主旨

推动中国血管健康事业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NICEonline主动脉夹层的系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