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一段情呀唱给诸公听呀诸公各位心呀心静静心呀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细细呀道来……”我总想着这样咿咿呀呀的歌声该是从画舫里流淌出来的,而后轻轻泻在那灯火掩映的秦淮河上,混着那江水呀,一块向远方流去。想那画舫里的女人该是极为艳丽的——红唇,卷发,媚眼,一举手一投足间都流露出万种风情,纤细的手指轻拨琴弦,目光流转间已勾走了人的心*……片中当玉墨她们一行人从远处袅袅娜娜,一步一摇地走来时,我才真切的知道了“婀娜”这个词该是何种的美,她们身体摆动出的每一个弧度无不在宣泄一种融入骨子的媚,一种倾世的风情,这其中风味也越咂摸越令人着迷……
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秦淮河的头牌“玉墨”了,一张极为艳丽的面庞似是风尘味十足,而那其中又透出一种高傲清冷来,让她的气质轻易就超脱出来。当她红唇轻启,流利的英语自然从口中吐出时,我们惊叹了,这是怎么样的一种格格不入啊,一个世俗的风尘女怎么会又怎么可能会说英语呢?但细细想来又不觉赞叹,这就是玉墨啊!
即使整个南京城都被大雾掩埋,这些秦淮女人们依然是美的,也依然没有在战争中放弃她们对美的追求。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她们只用了一会儿功夫,就把秦淮河带进来了,连脂粉味都带进来了。”似是应证。又譬如香兰冒着危险重回妓院,拿起一对耳环,擦干净灰蒙蒙的镜子,对着镜子微微一笑便已经能在这战火纷呈中获得片刻幸福。人们常说戏子无情,这些秦楼楚馆中的女人该最是看透世态炎凉,人情虚伪的,可是豆蔻却为了给浦生弹一曲《秦淮景》冒死跑回妓院拿琴弦,最后终是用自己的血染红了琴弦……如若无情,玉墨她们又怎会用自己的命去换女学生的命?
二、
金陵十三钗有十二钗为红楼酒馆,人人鄙夷的妓女,更有一钗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男孩。人们常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借此讽刺妓女们不懂国仇家恨,只知个人的欢欣喜悦,而她们终是做了一件顶天立地的大事为妓女们证了名。而她们又该是怀着怎样悲壮而又决绝的心情去迎接即将到来的凌辱和死亡呢?她们怎么就能为了女学生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呢?我想大概女学生身上也有她们曾经的影子吧,如若不是生活所迫,清白人家的女孩子谁愿意堕入青楼楚馆,遭世人耻笑呢?这样一群不幸的人们却愿意去拯救一群本比她们幸运太多的女学生,实在不能不令人唏嘘感叹。在这部电影中我见证了太多人性的转变和升华:约翰由一个“二流子”真正变为一个心怀慈悲的神父;孟先生原是一个叛国贼但却为了女儿冒死送来了通行证和修车的工具;妓女们也无私的为了拯救女学生献出生命……在深重的灾难面前人们内心的人道主义总是会被无限地激发出来,但我依然会疑惑为什么那些关心家人的日本兵在入侵中国的国土后就变的那样残暴和凶虐?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可以那样肆无忌惮的进行屠杀?这样的疑惑也更多的唤起了我对生在和平年代的庆幸。影片中濒死的浦生嘴中喃喃:“打雷了……下雨了……收谷子”这不也是他对和平深深的眷恋和呼唤吗?
三、
电影里的南京话让我感到既熟悉又亲切,身为一个南京人,长在这里20年竟从未将这个城市走遍,不过幸好我还有很长的时间将这个城市走遍,去一一抚摸这个城市所有历史的痕迹,去倾听它的悲伤。这座古老的城市啊它用它广大的胸襟去包容里面人们一切的胡闹,用时间慢慢修复和愈合这些疮痍,它所具有的历史厚重感值得我们今天的人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感受,去倾听。电影选用南京话来进行叙述使影片显得更加真实可感,无形中又拉近了人们和南京这座古城的距离,影片中妓女们间的嬉笑怒骂,吴侬软语让我们悄然一笑,不浓亦不重地为这部基调沉重的电影添了一笔欢乐。导演张艺谋为了拍摄好这部电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选角取景,其中光选拔培训就花了两年之久,他派专人去指导演员们的仪态步伐,去研究苏州评弹,去教她们说南京话,电影总计花费天18小时拍摄完成。这样一部带着诚意的,经过细心打磨的电影怎么会不赢得观众的赞赏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