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考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含高考真题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http://m.39.net/pf/a_6619433.html

星期一发布古代汉语,星期五发布古代文学。发布时间为7:00。

提示:古代汉语文学QQ群[2]()、古代汉语文学QQ群[1]()中有高清PDF版《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学》《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古代汉语、古代文学、辞书、历史书籍多部可免费下载。很多难以买到的书群内都有。文末有QQ群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答案

B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先要根据题干中“文化宫为评书、古琴、尾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的表述,仔细分析题中各副对联所代表的行业或事物,“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而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再运用排谬法得出答案。

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

Q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元妃省亲”前,贾*带着宝玉给各个景点题匾额、对联,宝玉文思泉涌,贾*称其为“孽障”,表面上是责怪,实际上是欣赏;“宝玉挨打”中,贾*认为宝玉在外流荡优伶,在家淫辱母婢、荒疏学业,斥之为“孽障”,表达了强烈的痛惜之情。

解析

此题是对名著的细节的考核,注意对名著情节、人物和主旨的把握。

年高考天津卷

Q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D.②①③⑤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干问的是“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首先找出句中表示年龄的词,然后根据积累的文学常识来判断,因为是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降低难度。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表示成童;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句”,古代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论语·为*》:“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称五十岁。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论语·为*》“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为40岁的代称。遇事能明辨不疑。

解题方法指导

文化常识的涉及面特别广,更多需要记忆,寻找相应的记忆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分类记忆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广,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
  

羽檄=紧急文书,羽檄交驰=*情紧急。中学语文课本《白马篇》中有“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赗赠=办丧事赠送财物

谠言=正直慷慨之言

宣帝=司马懿

如果要理解得更详细一点的话,就要进行更收的资料收集。下面以百度所查以及《古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为据对上述词语进行解释。

坟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夷夏:中学语文课文收有唐王勃的《藤王阁序》,文中有“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之句。夷——荆楚一带,古称蛮夷之地。夏——中原地区。这一句意思是,城池据于中原与南夷的交界之处。

清朝的夷夏之争,后来慢慢演变为夷泛指外国,夏即华夏,泛指中国。鲁迅的小说《药》以华老栓夫妇拿革命者夏瑜的血给儿子治病来暗指当时的华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中国秦汉以前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清朝以后,夏一直指汉族,夷指非汉族即除了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

牵*犬用的是李斯的典故。《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牵*犬”“牵犬东门”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晋书·良吏传·鲁芝》:“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馀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犬,复可得乎!’”

悬车,作为一个词语,应该是与礼仪有关,一说是古代记时的名称,指*昏前一段时间。又借指七十岁。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用来指致仕或是辞官居家,隐居不仕。汉班固《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陈太丘碑文序》:“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关于悬车的成语的“悬车之年,悬车之岁,悬车告老”等。

践阼:1.走上阼阶主位。2.即位;登基。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解释践阼一词所引例句都会引孔颖达释《礼记》。《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孔颖达疏:“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也。”“践阼”亦作“践胙”、“践祚”。即位;登基。例句如下:

①《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当国。”

②《史记·太史公自序》:“汉既初兴,继嗣不明,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③《隶释·汉费亭侯曹腾碑阴》:“践胙之初,受爵于东土,厥功章然。”

④《晋书·刘颂传》:“武帝践阼,拜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寃讼。”

⑤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是岁,嗣天子践祚而理。”

⑥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及仁宗晏驾,皇子践阼,赏定策之功,以韩公为首。”

⑦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肃顺专款》:“载垣等身膺顾命,我皇上冲龄践阼,未能同心襄赞,竟敢跋扈不臣,其罪大恶极,莫此为甚。”

⑧《明史·撒马尔罕传》:“成祖成祖践阼,遣使敕谕其国(撒马尔罕)。”

⑨《清史稿·圣祖纪三》:“朕八龄践祚,在位五十馀年,今年近七旬矣。”

羽檄:古代*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在汉代的简册制度中,“官文书所用简长2尺,称之为‘檄’。”这里的“尺”是汉尺,相等于现在的23.5厘米。“檄”多在上下级、平级之间互相通用。传递*情一般都写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则表示万分危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为方便记忆,所以这样表示,羽檄=紧急*事文书,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就方便多了。所用例句如下:

1.《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陈豨反,邯郸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独邯郸中兵耳。”裴駰集解:“魏武帝《奏事》曰:‘今边有小警,辄露檄插羽,飞羽檄之意也。’推其言,则以鸟羽插檄书,谓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飞鸟也。”后遂以“羽檄”指紧急*事文书。亦称“羽书”,亦称“羽毛书”。

2.晋左思《咏史》之一:“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3.三国魏吴质《答魏太子笺》:“*书辐至,羽檄交驰。”

4.唐·颜师古注曰:“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徵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

5.唐李白《古风·羽檄如流星》: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6.《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接了羽檄文书,星速赴南赣到任。”

含“羽檄”的成语有“羽檄交驰”,羽檄交驰=*情紧急。

中学语文课本有《白马篇》“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xí)从北来,厉马登高堤”,其中“羽檄”

赗赠:因助办丧事而赠送财物。所引例子都比较偏,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只能靠上下文推测其含义。《荀子·大略》:“故吉行五十,犇丧百里,賵赠及事,礼之大也。”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治戒》:“故无功於国,无惠於人,不可以请谥有司,不可受賵赠。”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碑阴纪载賵赠会葬之盛,皆近代所无。”

谠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

出处《元史·张孔孙传》:“孔孙素以文学名,且善琴,工画山水竹石,而骑射尤精,及其立朝,谠言嘉论,有可观者,士论服之。”

1.《汉书》新注卷一百·叙传第七十:“上乃喟然叹曰:‘吾久不见班生,今日复闻谠言!’”

2.《晋书·姚弋仲传》:“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颜师古注:“谠言,善言也。”

3.唐·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序:“不数月,谠言直声,动於朝廷。”

4.《武则天外史》第十九回“一腔真诚谠言谏主,两道假旨玉碎香消。”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洪迈)在朝敢于谠言,又广见洽闻,多所著述,考订辨证,并越常流。”

谥:大多为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

宣帝即司马懿。司马懿(年—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治家、*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大将*、大将*、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权*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年),司马懿病死,享年73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另外,“寿春”为地名,“诸葛诞”为人名,“魏蜀吴”为三国名,“魏明帝、魏帝、曹真、曹爽”等人名,推测本文段讲的是三国完结之后的故事。

还有官职升迁的一些词语,如“举、辟、除、拜、参、行、迁、引、转”等,都对准确理解文言文有重大作用。

至于地理意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曾在李兆基中学专题讲座中专门讲过这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没有地理意识,文中这一段就会乱,鲁芝为“并州刺史”,后来“诸葛诞以寿春叛”而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并州”在今天的山西,“寿春”在今天的安徽,“荆州”在今天的湖北。了解这些,就知道用于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是经过修改了的,改得文脉不通,显然“并州刺史”就不可能“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的,虽然文脉不通,还是不妨碍考试答题。

今天就写到这样子,如何修改,还有待方家。

对中学生或语文老师可能有用,这是我个人对今年高考语文中文言文阅读的看法,以及对考纲中“高考题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的理解。

(完稿于年6月16日星期六晚十一点)

龙益得,顺德李兆基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顺德区骨干教师、顺德区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顺德区作家协会会员。

“古代汉语文学”对文中的标点、疏漏之处分别作了修改和补充。

?

——▼以下内容非正文▼——古代汉语文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