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节气之歌 [复制链接]

1#
治愈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一、立春

这东北之风起处,那天地之间,是鹜在高处和鸣,还是鸾在远方轻舞,又是在怎样神秘的一刻,风在每一颗树上轻划过一道年轮,在每个人心上吹长了一岁流光?

宿露发清香,初阳动暄妍,当那高洁之鹤,在雪中傲立,深睡醒来时,突然发现,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一切都开始那么新奇:

村边的溪流,萌动着春生,时有鱼儿跃出水面,那风是带着黎明时的宣言而来的,它吹抚着片片落地疏梅,那无数跳跃着的点点絮白,像是残冬仍未肯向春交割流光。

奈何这溪边,早有*蜂紫蝶飞来,与鱼儿共舞。远处,不单有风声,还有雷,风夹着雷声,涌动出如此这般之春潮:

大地开始渐渐解冻,蛰穴之虫慢慢苏醒,河里之冰迅速融化,水下之鱼负冰而生。

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鸣青鸟啼,风净松璁珑。青草湿翠、含苞欲萌里,江山也似随风动,花柳真成触眼新,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春,开始了!

二、雨水

当若隐若现的残雪,决绝落寞在那花开半坡的山上,如泣如诉;

当若细若断的丝雨,缠绵婉转在这初露尖梢的草上,如诗如画。

冰雪消融、青鸟啼啭中,这徐徐而至的东北之风,用那渐次舒展的温暖婉转,唤起了沉睡一冬的草木百兽。

仿佛就在转瞬之间,这淡雅恬静、含蓄守候的立春之美,已被雨水温润出了容颜初绽、娇羞如玉的新模样。

这样的清晨,在这春风嫩似婴儿、春雨静如处子、春花羞似少女中,大地上的春光,半羞半涩半露了容颜。

对我而言,这是故乡的滋味、是消逝的童年、是永久的回响;

也是尚未绽开的花朵、是还未明媚的春天、是娇羞青涩的流光。

三、惊蛰

这水鸭游到了江的中央,提醒鱼虾涌动的春潮已经变暖;

这春雷响于天际之远,依然惊起蛰伏于地下休眠的虫儿;

这桃树隐了一季的芽动,终在春暖雨润雷动之时盛开红妆。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为变,潜龙抬头,吐气为雷,雷鸣天地,电裂长空,时渐肃穆,山河欲语,雨沉于渊,潜流暗涌,飞鸟敛翼,风云拔鞘,百兽惊醒,草木纵横,万物生长。

所谓:春雷响,万物长。

彼时,古人观察到,有了雷雨,豆苗等农作物入秋定能丰收,而多食豆类可使人肥厚而丰满。如此之象中,满山的豆荚是最为直观之意象,亦带来最是丰盈之感受,于是人们用“豐”字来定义此时之时空。

丰,明而动,如震雷之盛大,如电火之丰美,如太阳之普照,圣贤以此状态,便应福泽大地,方能盈泰永久。

但日至中天,终有偏斜之时;月满天心,终要渐次消蚀;电闪雷鸣,终究盛壮一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而弗能久,何况于人乎?

四、春分

这是一年之中,最为迷离的时节。

仿佛就在突然之间,那深邃幽远的天空里,依稀朦胧的细雨中,便悄然徘徊翩跹出了点点墨影,轻轻泼洒在这山水之间,淡淡飘散着无可奈何的孤寂,隐约出恍如隔世般的清愁…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一整个秋冬未见的燕子,终于伴着春分的微雨,在天空划开了一道道细线浅痕,于漠漠飞花、渐渐春机间,向着去岁旧巢双双归去。

天空中,无数之影踪皆识归处,一双双剪尾都画离情;

西楼上,晓窗卷帘处,杨柳色依依,燕归人不归,相思欲断*。

春分日,阳在正东,阴在正西,昼夜平分,冷热均衡,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生而明动,自此而始。

传说中,春分夜,这燕子伴着瑶光星的指引,穿月夜而飞归时,羽披明月之光,影约瑶星之芒,风在它的身下,爱在它的心底,飞得那么轻盈,来得那么神秘:

那么美,美得可以穿过*昏、穿过黑夜,照进你的梦里;

那么柔,柔得可以穿透夜色、穿透小窗,照进你的梦中。

翌日清晨,那二八之女子,好梦依约中,一觉醒来时,檐间梁上,去岁旧巢,已是春泥新啄,故人得归,那积于昨日的哀愁、忧伤,也仿佛就这样,瞬间无了影踪,冰化为水,云散为烟……

五、清明

苍茫天水间,细雨纤纤,漠漠如烟,斜风淡淡,微云疏离。

随时可见,家家门巷桐花落,四处得闻,座座远山子规啼。

子规声啼,桐花开尽,纸幡飘动,月冷坟头,书远了这个叫清明的幽幽少女。

这时节,正是漫山遍放的桐花,那开也浪漫、落也缤纷的酣畅淋漓、扑野恬淡之美,将这三春之景推至絢烂至极,而它亦是春天盈虚有度、由盛转衰之标识。

这清明桐花,既是春景之至高,亦是春逝之预示。盛开之时,漫山遍野、直压春色;凋零之际,却已是春逝伤别、无所遁逃。

这时节,天地之间,起的是唐风,落的是宋雨,隐约在天际的秦汉残云,终是消褪在那明清的晓月里。

偶尔响起的几声民国春雷,惊不起蛰伏千年的春秋战国*,商周的气味,魏晋的风流,飞夜色而来,苍*了旧梦,在黎明的摇曳里,推时光之门而出,鸟鸣鸡叫中,破黑而白……

那一刻,幡未动,风也未动,独是那未识初恋滋味的少女之心,在轻轻吟咏……

六、谷雨

柳絮飞落,杜鹃夜啼,鸟戏桐花,鱼翻浮萍间

牡丹吐蕊,槐花绽放,蔷薇盛开,樱桃红熟中

这春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伴着天然碧透、清净明洁之浪漫,追随蜻蜓点水之迷离湖光,似豆蔻年华之少女般,款款而来……

这每年春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暮春之中,那小雨多是会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正所谓“雨生百谷”。

此时,也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柔美神秘时刻,那雨急风劲,雷鸣电闪中,春,总是这样般渐行渐远……

此时,最美是那滴滴谷雨晨露,凝于此时节气之花—牡丹。

这晨露一颗颗如痴如醉般,凝于这次第而开的紫红橘*间,神存富贵,韵满纤秾,春碧悠悠,岁华艳艳,似若天然之香隐于倾城国色,有如眉月之曙孕于绝代风华。

这样的节气之夜,最是当得电闪雷鸣,暴风骤雨吧!

风雨大作后的谷雨夜,总似少女般,静得没有了春梦,时针仿佛还未转动,这鸡鸣声,蛙叫声,雨滴声便已汇于那檐尖瓦顶,了无痕迹般,这一整个春夜,就到了天明……

七、立夏

此时,气温升高,雷雨增多,上天下泽,苍天与湖泽相伴,天泽之象中生立夏。

四月天和,日明云清,林木华滋,蝉约碧柳,鸟恋飞花,风催绿叶,樱桃红透,蝼蝈鸣夏,万物至此皆长大,这窈窕少女般之谷雨,似乎转瞬间,便长成了立夏般之盛壮少年。

立夏,这是一年四时之中,第二个季节---夏季的开始。

"夏"通"假",乃"大"之意;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本为虚幻。因之于此,夏之时节,宽纵万物、任其生长,亦是必然。

立夏日,浩荡春光渐行渐远,落花残景依稀可见,纵有梅子之青、樱桃之红清新入眼,亦有牡丹华艳、蔷薇风流柔美未消,但那春日里的告别之花---荼蘼,更已然开出了那白色的末路之美。

这荼蘼花,不仅是伤感之花,更是神秘、漫妙之花。其花,花开不见叶,有叶不见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世世分离,那分离之意象,便是极致忘情者,也难免为它们泪流。

于是,纵然花开绝美,可那花开后的离别,总是这样,难以回避地转瞬即来。花开了,生命随之绽放十里春风,花落了,*灵随之飘落三生三世,开也灿烂,落也决绝!

春歌唱到荼靡时,少年子弟江湖老,千钟尚欲偕谁醉,只有孤心与泪痕。自是别了春华,醉了夏颜,长了流年,厚了韶华……

八、小满

这是夏时的第二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最均衡、饱满、且具美感的日子,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节,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鼓涨饱满,微雨之中,麦稻仰颈企盼着雨水之润泽。此时之万物,都那样生气盎然,又从容不迫:

稻粒渐满水田盈,抽穗的水稻在暖风中摇头晃脑,如孩子般娇憨可人;

蚕结新茧桑葚熟,蚕宝宝们于肥绿桑叶上欢快地啃个不停,像孩子般生长奔忙;

菜籽舂油苦菜秀,渐渐成熟至金*的油菜花灿烂不已中,孕出了油菜籽的丰美,一旁的苦菜亦不再羞涩,秀尽娇容。

当此之时,处处生长着一种期许,雨水滴滴浇灌着希望,小满物物吟诵着大满。

此时序,水被写成雨字,天被写成人字,人站田头望天求雨,上水下天人人求雨,正是等待,需要之象。

如此生长之时空,自然之象万物仰天候雨,人生之象少年等待饮食。云气渐升于天,但君子还少年,时机未至成熟,需静而守候,能安以调养,宴乐团聚众人,格物修养心志。

从来茶倒三分满,留下七分是人情,小满莫满,蓄志诚候,正是此时之道。

九、芒种

彼时,溪边的桃花,梨花,杏花都已开尽调零;

桃李树下阴凉的泥土里,喜阴的小螳螂们刚刚破壳而出,兴奋地在一个全新的世界里穿梭不停;

桂花树枝头上向阴的那一侧,伯劳鸟开始欢快地鸣叫,那声音似如流水般悠长,如天际般辽远。

此时序,天地元气,流行亨通,元亨交替,火天大有,万物生辉,顺应天道,和美通达,少年郎终有所成。

古人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麦稻旺长于芒种,所需者,水也,芒种节,梅雨时,最连绵。

芒种节,时序入五月,石榴为花主,红、白、*三色邀约,这花盟主石榴,把春生夏长之力,尽情欢畅而释放:

那叶,绿得净,绿得透,绿得亮,是一种生动的绿,流淌的绿,满树生机,恣意盎然;

那花,红的娇,红得艳,红得媚,是一种燃烧的红,热烈的红,满园红遍,美不胜收。

十、夏至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二十四节气中,最早之节气。

夏至节,太阳盛壮于中天,农人忙碌于田野,孩子潜跃于溪流,云在飘行,风中藏象,水正润泽,知了鼓翼而鸣,半夏附泽始生,天地如龙飞腾。大地处处,阴气隐而不见,阳气盛壮中天,万物干而不燥,草木向阳而辉,那个迫不及待的少年郎,终于如愿和青春激情会师。

在这样伟大的时空里,不少中华之子都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

如孔子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并以“生无所息”四字激励弟子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曹操则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警醒曹魏子弟;

张岱年先生更将中华民族精神,用乾坤两卦中的辞义,准确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而宋代的张载先生将乾元之精神,升华至了大我之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之人,乾阳健行之礼赞,最是“元亨利贞”中:

“元”,起始或基础,少阳,春季,一年之计在于春;

“亨”,生长和壮大,太阳,夏季,万物欣欣亨通行;

“利”,创造与收获,中阳,秋季,从禾从刀获万物;

“贞”,趋正和静止,终阳,冬季,生灵寂静人入定。

如此完整的天道循环轨迹中,亦是太阳为尊,亨者至极,乾卦居首。

十一、小暑

当鸟儿在天空穿行,那飞翔的影子悠扬了多少密林幽谷……

当鱼儿在溪流畅游,那涟漪的波光荡漾了多少蜂飞蝶舞……

当心儿在故里飘落,那生动的记忆复苏了多少衰草枯杨……

小暑节,梅雨收,清晨里,农人忙,早熟稻谷,首批收割,多在此时。

彼时,孩子也随大人早,摘莲戏浪立田头,新荷片片绽娇容,少年放笑声欲展,盛夏丰盈候春风。

小暑,六月节,暑者,热也。夏之热,月初为小,月中为大,这月初小暑,则热气犹小也。

但此时,大地上,已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连蟋蟀也离开了田野,躲到庭院的墙角,而老鹰,却因地面气温太高,而不停振翅于清凉的高空。

那夏至节里,已然绽放最美容颜的激扬青春,突然,在这小暑日里,就有了一点淡淡的忧思,伴随成长,不期而来的,是责任,是担当。

十二、大暑

这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之时,最热之际:

鱼儿因缺氧,在日出之前,便纷至水面,将头浮而起;

大地上,东边还晴空耀眼,西边却时有阵雨,风雨交加,瞬间便是晴空万里;

高温里,骤变中,只有那金*之水稻,在这盛夏里笑开了颜……

水田中,熟透的稻穗,在雨后高温中,酣畅快速地成长;

小河里,孩子们捞起小虾,于青石板上晒烤后,随意开心地美食;

田野边,枯草上的萤火虫已纷纷卵化而出,在潮湿的地面蠢蠢欲动,闪亮只待一时……

大暑节,纳凉日,恰若古人之语:“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更难与人同。”

暑中纳凉,净气清心,渐感秋来,神形俱足,正是在这舒云结庆,树影浓墨,虫眠月夜里,当萤火虫袅袅神秘地在这静夜里穿梭,夜向晨舒,夏为秋开时,这青春便似突然有了那么一点中年之意味。

十三、立秋

立秋,七月节。古有云,春为生,熟为秋,熟则轻。时似已轻盈,令渐欲展翅,一切都是灵动、飘逸的,正所谓:"飞龙秋,游上天"。

七月为申,古意之中,申为身、为伸,指万物身体渐已长成。

诗经《尔雅》亦称七月为"相月",这个天气相助的"相",也意味着入秋后,天气相助、时令渐进、万物长成。

当此之时,那个夏生之中的盛壮青年,已经一脚迈进了中年的门坎,人生从此开始了成熟、稳重与收获的阶段。

此时,天地间,没有了蝈蝈低低的细语,知了若隐若现的长调,耳边失却了荷花开放的决裂声,蛙儿高亢的呼喊声,当微凉的北风吹过,只有蝉儿在枝头悠悠地鸣叫。梧桐叶落,覆于青渐变*的草间时,是繁星正悄悄对月芽儿轻语:“听,秋来了!”

十四、处暑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亦。”这“处”字,古意里,是终止的意思,处暑日,暑气将于此日结束。

当此之时,这火热之阳气催熟万物后,将自然物候的接力棒交接给了阴气,秋风凉中随阴渐肃。

古人以肃为恭敬,处暑,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农人盛祀,是恭敬天地之时令。而这秋之整肃又推动着冬之休养,天地万物亦在迎候休养中,感知第一份更新萌生之力,让那人生之境,也在这渐近中年的责任心与敬畏感里,更显神圣、庄严……

此时节,水火实难和衷共济,暑寒交替,来往之中,未有穷尽,正是未济之意,古人于是把此时空命名为未济。

对古人而言,未济,虽然天命未至,但也是一种新的开始、新的希望。火有船象,船在水上飘荡,未能渡济,但不定之中,总孕育着希望与可能。当此之时,临水而立,人生前行,无论成败,当定方向,古来犹是。

十五、白露

田野里,夜间霜凝的露水,在禾尖稻穗上,结成了沉淀淀、白茫茫的一片片;

天空中,雄鹰在绿渐变*的群山上,展翅翱翔,北方来的燕子,开始成群结队地,在凄凉、冷寂的秋风秋雨中,一往无前地,向着归家的路途飞去;

溪流边,落叶飘零的老树上,渐感风之寒意的蝉儿,开始鸣出了声声凄切,让那露水、雨水、河水交织的溪流,迷离中,不失凄美,委婉中,不失生动。

白露,是大自然每年度最后的收获季节,也是农人们一年辛劳的收获之时。

此时,在秋水的冷峻、艰险中,大地常被雨水冲刷得沟壑纵横,格外醒目。

这长流不滞之秋水必然有险,但人到中年的你,应当认识到水性有信,也会意识到水滴穿石的坚守与恒久,并保持心之纯粹通达,取法细水长流之象,向古圣先贤学习教化家人、孩子之方法。

如此,险行中当有吉祥,一如水越山崖而成瀑布,水钻山谷而成川流,水穿沟壑而为江河,最后与日月相应,万源归一,汇入大海。

十六、秋分

秋分节,多佳日,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最是深秋美丽宜人时。

秋分到,意味着秋天进入了中分的时刻。如果说,立秋和立春是秋天与春天的开始,秋分和春分则是说秋天和春天都各自过去一半了。

所谓“分”,是均等之意,俗话说的平分秋色,是这个意思,清人诗里说的“雁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也便是此意。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更替,寒暑交织,都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而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决定着大自然寒暑之变化。

秋分日,八月中,正是阴阳两气交接,分割寒暑之日子;秋分至,夏之阳开始真正进入衰弱期,秋之阴气越来越占上风,当此之时,雷收声,燕北归,秋水蹉跎,时空万物逐渐凝滞。

每至此日,人到中年的我,总会发现,这秋,曼妙神秘里,一点一滴间,如那水之涟漪波纹,一圈圈地,荡开在天地之中,是温是凉、或悲或喜、似梦似真,都那样绵绵不绝,余味隽永……

十七、寒露

当那已然迟暮、渐次退隐的绿,慢慢停止了生动,那花叶草木,在形容枯槁、调萃穷尽之际,用最后的生命气息,在秋阳之中,挣扎燃烧出了绚丽决美的色彩:

*中带红,这色彩是生命绝响的啼血之歌;

红中带*,这色彩是万物消隐的归宿之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层林尽染、美到极胜时,那满怀的悲壮、哀伤感,也伴着这寒露时节,无可回避的,扑面而来。

寒露,九月节。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白日渐幽晦,天寒夜更长,风气逐萧索,冷雾结烟愁,萧萧秋意重,归鸿残如血。

但此时,唯这明媚阳光下之菊英,恍如燃烧着灿烂的耀亮,那大地之*,亦持续舒展着热烈。

一种浓华别样妆,偏从冷淡遇繁华,也真独只此之花了,在世情最冷时,方以最热烈的姿态舒展出最温暖之怀抱,无所顾忌,一往无前,年年如是,岁岁不变。

如此,纵然年华渐老,但衰微只及肌肤,灵*不堕暮年,正是寒露正美,霜降不寒,何叹秋往,不惧冬来。

十八、霜降

这是一年之中,色彩最为斑驳陆离、丰厚绝美的日子:

清晨的“苍苍云天茫茫水,霜白山野处处寒”,

午后的“秋晚禾熟阳暖田,稻香千里逐片*”,

*昏时的“秋霜抚慰枫林树,漫山遍野红带金”,

子夜时的“风刀霜剑痴凝意,青衣西楼夜黛眉”。

这短短一日之中,一层一层,层层叠叠,铺色而来。

盛衰之间,娓娓道来的,是残荷落叶里的哀伤悲凉,是落寞孤独中的相见恨晚,亦是金*橙红间的丰硕累累,深邃广博里,霜寒梦降,如诗幻影。

每每这样的清晨,溪流之中已现白霜,连绵田野间,片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落叶飞花上,点点冰针轻盈灵动;桥檐屋瓦边,六角霜花苍茫山野。

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便在此时,方晓人生已从立秋时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到了万叶落而知岁轮回之霜降。

当草木飘零、万叶*落、蛰虫静穆时,偶尔想起些事,想起些人,终于可以淡淡的,对自己的影子说: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十九、立冬

古人是这样诗意地描绘四季之风的:

春风自下升上,风筝于是轻扬;

夏风横行空中,风于树梢游过;

秋风自上而下,落叶由此飘飞;

冬风着地而行,于是吼地生寒。

每年立冬始,所刮之冬风,古谓“不周风”。

不周,古意不合,不合而生。西北之风,相逆而怒而啸,阳潜物藏阴长,孕春风之初始。

冬,本义为“终”,四时尽也。立冬,虽是冬季之开始,但冬,却非真正之终结。

它是种子初始萌芽之时节,也是人们憧憬美好之季节;

它把春花与秋实一并收藏,以休养、深眠之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之生机勃发,丰厚绵长之力量。

立冬,就像是你人过中年,走过了很长很长的路,终于是时候,应该静静地坐下来,有所体悟。恍若坐在高处,回望之途,皆已沉寂,所往之道,豁然开朗。

此时,落叶和小草相依偎,在寒风中窸窣作响,你立身天地间,渐感初寒之气,蛰虫伏藏入地,万物气息慢慢舒缓,仿佛天地之间,做着一个长长的梦:

这梦,把走过的春夏秋,梦成凝固之风景,聚成美好之时刻,印成心底之回响。

这是永远的记忆、这是一生的珍藏,这是天地的初始。

梦醒春生,方得始终。

二十、小雪

冬主玄冥。“玄冥”意为深远空寂。“玄冥之境”,是古人追求的一种去贪欲、除自满之忘我境界。

这小雪之日,天地忽然就变得苍茫、空旷了,山河大地突然变得朴素、悠远了,你仿佛一下子,便站到了人生的一个高处,清楚地看到了世间之真相,洞悉了天道之命运。

在这样的时序年岁里,养精以和济天地,蓄锐以明顺四时,安定以收纳德行,是为冬藏之道。

也是从此时开始,你应该用一切办法接近光明,靠近温暖,让自己附丽于太阳,发光于大地,令天地万物欣欣而向荣。

华夏古人把冬神称为“玄冥”,也许就是想用冬季之寒冷空寂来提醒人们,你来于自然,亦归于自然,不惧冬来,不念春生。

二十一、大雪

大雪节,天转冷,天空之降水,雨滴变雪花。

如此之时令,掌管行云布雨的龙,也开始蛰伏潜藏起来了,这十一月节,故亦称龙潜月。

直到第二年的春雷响起,二月二龙抬头时,“龙潜”才正式结束,这龙又开始真正主宰这天空里的风云雷电。

龙亦潜伏,这必然是一个艰难之时空。

此时,冰雪难化,积水于地,行易跌绊,结伴同行,以避危险,当是常态。

于是,古人用两人在一起的“比”字,来命名这一时空。

此时空,合作、团结、友爱之时空。古代中国人以五家为一比,并设比长,统领协调大家守望相助、合力共济。

圣贤则从人们恒久、坚守、始终的协同中,看到了水附大地、地纳江河的意象,也成就了封侯万国、天下归元之王图。

而你呢,如若不能成就如此之王图,至少要在这已近夕阳的人生里,看到那葭草吐出“绿头”,在那吐故纳新中,知这龙潜月,还有着另外一个动人之称谓:葭月。

二十二、冬至

其时,雪花渐止,寒风更啸,那白茫茫的大地,也开始和着天空渐变了颜色。

大地上,一切似乎都还是凝固的,就像那一颗颗沉默着、不避风雪的树,没有了叶的弄姿,更显其“见雨露不喜,睹霜雪不惊”的执著静穆之美;

只是那天空里的呼啸之风,苍穹顶的涌动之云,在这天地之间,似乎将白茫之冬染就成了黑*之血色。便如古人于坤卦中语:“龙战于野,其血玄*。”

冬至节,在这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缅怀里,是日子累了吗?又或者是时间也要稍息的,一切仿佛都悄然地慢了下来,等了下来,停了下来。

此时,手中接过一片飘于空中的雪花,但见这小小的雪花却是真真切切地分为六瓣。

这阴为六,冬为水,这六瓣雪花飘纷于空时,正是冬天盛阴来临之际。

盛阴之时,亦是阳气起,君道长之际。古来此日,君子安身,劳人静体,百官绝事,庙堂息*,以贺吉辰。

这样的时候,送长辈,最是鞋袜为宜,祝语:步履坚实,长长久久;送晚辈则以衣冠为佳,寓意:阳气少年,从头开始。

如此之时,纵是冬至大如年,但想来,你的人生里,自然不仅只有年轻时热烈之欢喜,更当得晚景中冷静之思考。

二十三、小寒

小寒胜大寒,最冷在“三九”,小寒,这是一年之中,最冷之时节,时序也进入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腊月。

腊者,猎禽兽至肉以祭祖也。古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猎禽取兽以祭祖,新旧交接祀神,腊月,祭祀之月,一年尽处,万事收省,诚心以谢。

数九寒天雪花飘,大雪纷飞似鹅毛。浩然不辞风霜苦,踏雪寻梅乐逍遥。梅花始开,一年中最美的等候,二十四花信风便由此开始了!古人以花、鸟、草、虫等物候表象为每个节气进行注解,每个候(每一天)有一个候应,即提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物候,作为这个候的物候反应,然后把每个候的候应统合在一起,组成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个候应。这七十二候应,呈现的是综合性的物候,其中关于花事的候应并不多,最著名的比如,惊蛰一候的“桃始华”、清明一候的“桐始华”。于是,一些爱花的古人便另起炉灶,专门以花作为某些节气的物候标识,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所谓花信风,就是某种花、某个方向的风,在某个时节应期而至,风有常,花有信,人们在此时开放的众卉之中遴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作为代表,成为物候指标,这便是二十四番花信风了。二十四番花信风,花信风始于小寒之梅花,终于谷雨之楝花,涵盖了从隆冬到盛春的八个节气。

小寒时,梅花始开,一年中最美的等候,二十四花信风便由此开始了!

花信风,就是某种花、某个方向的风,在某个时节应期而至。

二十四番花信风始于小寒之梅花,终于谷雨之楝花。

从隆冬到阳春的八个节气里,每五天便有一种花,绽蕾开放、犹显精神,风有常、花有信里,以花事次第记载时光,这岁月含香、光阴吐华中,直是厚了流年、慢了人生。

你呢,当你一路行来,将至尽头时,是否曾有回望,那过往之岁月,可如风之有常,花般有信?

二十四、大寒

在这天寒地冻的“三九四九冰上走”之时令里,大寒,便在这白洁胜雪的腊梅,初展红颜的山茶间,缓缓登场了。

此时,深冬的最后一轮清月,还隐约在那渐放的红白相间里,幽吟着高冷、傲洁。

此时,于彻骨冰心的寒风中,闻得那一缕幽香时,你或许,便意会了古人所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绝美意境。

古意中,大寒之“大”,终结,到头之意也。这古人用字也真是精心,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的节气,定名为“大寒”,细品之下,意味深长。

而这二十四节气之名称,从“立春”到“大寒”,起得个个传神,值经得起如此漫长岁月之推敲与审视。真的好像一把热火熊熊燃烧,绽放出绚丽之火光,最后化为灰烬,由火之通红渐转平淡,到那灰烬之色,隐约于黑白之间,带着涅槃重生之苍凉。那灰烬,不是如韦庄说“不寐天将晓,心劳转似灰”之痛苦,不是像卢纶写“鬓似衰蓬心似灰,惊悲相集老相催”之思念,不是若白居易说“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之忧伤,更不是似李商隐写“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惆怅。它是《庄子》里的“形若枯槁,心若死灰”,它是无论形体如何衰退、年华如何老去,内心深处皆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与境界。

而这节气之旅,行至最后之大寒,真的好像一把热火熊熊燃烧,绽放出绚丽之火光,直至化为灰烬。那火之通红渐转平淡,到那灰烬之色,隐约于黑白之间,带着涅槃重生之苍凉。

它是《庄子》里的“形若枯槁,心若死灰”,它是你人生终至一个全新之阶段,无论形体如何衰退、年华如何老去,内心深处皆不为外物所动。

大寒日,亦是震卦时空起时,震动、雷鸣、风烈、气沛,正是此时之特征。

在先哲的观察与思考中,宇宙正是在风雷剧动、激荡、开裂、破碎中,拉开了新生命、新天地的阴阳无极序幕。

在这样激荡的时空里,天空中的雷声,与大地下的雷动形成共鸣共振,万物也在这样的激荡剧动中,获得新生,直至亨通。

而君子更应在此时节,心怀敬畏,修己省心。古之圣贤,如孔子,传说中,听到迅雷烈风,必变容严待,反省已德,以修身心,而终能处惊不变,勇往无惧。

二十四节气,那一年之中,千姿百态里的绝好模样,在那千回百转的缠绵婉转后,便都在这大寒之日里,从此定格,嘉言懿行,终成永恒。

Luoxiucai

行文不易,打赏鼓励??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